中国政府采购报社主办 财政部指定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专版 >> 专版版面全国政采新闻联播电子报 >> 从“最后一碗米”到“第一张订单”

从“最后一碗米”到“第一张订单”

栏目: 专版版面,全国政采新闻联播,电子报 时间:2025-09-08 08:26:15 发布:管理员 分享到:
【摘要】

从“最后一碗米”到“第一张订单”

——政府采购续写海南三亚红色热土新篇

■ 本报记者 张舒慧 彭勇琪

三亚市梅山,是中国最南端的抗日根据地。这个毫不起眼的小地方,在琼崖抗日战争历史上,却占据了重要地位。80多年过去,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历史从未被遗忘。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三驾马车”之一,政府采购正悄然注入这片红色热土,助力革命老区焕发新活力。

红色热土燃起抗日星火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缝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在梅山革命史馆前,年过六旬的梅山革命史馆史料征集员孙有富嗓音沙哑却铿锵有力,一字一句唱起这首抗战民谣。歌声苍凉而坚定,仿佛将人带回那段烽火连天却军民同心的岁月。

1936年冬,中共琼崖特委委员刘秋菊、林茂松夫妇到崖县恢复和发展党组织。他们在梅山角头村的一户人家门口搭起了小茅房,以酿酒和收购旧银首饰掩护身份,秘密开展革命活动。1937年1月,梅山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梅东支部成立。从此,革命的火种在梅山点燃。

1939年2月14日,日军进犯崖县,紧接着崖县沦陷。孙有富介绍说:“在这国破家亡的危急时刻,中共崖县县委于1939年5月迁驻梅山,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中共崖县县委选择梅山作为抗日指挥中心,是看中梅山群众基础好,而且梅山地处崖县中部,背山面海,地势险要,适合建立抗日根据地,领导全县人民开展抗日斗争。”

1942年至1943年间,日本侵略者加强对梅山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那时候,梅山田地根本无法耕种,粮食奇缺,缺衣短布,老百姓连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这也让抗战前方失去了物资支援,斗争形势更加严峻。”孙有富说。

面对严峻形势,中共崖县县委和梅山党组织根据党中央关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指示精神,由党员带头,发动梅山青抗会、妇救会和民兵组织抢耕队耕种。

“敌人白天来骚扰,老百姓就夜里干活。”孙有富表示,当时采取“敌扰我停、敌退我耕”的策略,利用夜间摸黑抢耕抢种、快收快藏。全体军民无论男女老少,齐心协力开山劈岭,共开荒耕地800多亩,种植棉花、杂粮和蔬菜等作物。这既保障了根据地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也为前线作战和地方工作提供了重要物资支持,为抗日斗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听完孙有富的故事,记者一行走进梅山革命史馆。馆长孙世庆指着墙上的地图介绍说:“这是角头村,当年中共琼崖特委秘密联络点;这是保平村,第一批党员何绍尧、何赤就是在这儿开展革命活动。”

“梅山最早的抗日武装队,全队上下就只有几支老旧步枪,有的枪连膛线都快磨平了。好多人手里拿着的要么是家里砍柴用的镰刀,要么是出海捕鱼用的鱼叉。”孙世庆表示,尽管装备简单,但大家靠地形熟、决心强,一次次打得日军措手不及。

据统计,梅山革命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时期共有孙维青、孙毓雄等35位烈士英勇牺牲。他们长眠于此,用生命铸就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馆外百米,梅山革命烈士陵园静立山间。记者调研当天,三亚市崖州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吴日帅正带领一批老干部开展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

“每次来,心情都特别沉重。”他说完,便看着墓碑陷入沉思。阳光透过树枝洒在墓碑上,一会儿,他轻声说道:“青山埋忠骨,烈士们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安宁。如今,崖州湾科技城拔地而起,海南自贸港建设如火如荼,我更觉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牢记历史,努力工作,回报这片英雄的土地。”

政府采购赋能地区发展

三亚市崖州区,曾经的战场,如今已是沃野良田、新房林立;曾经的烽火之地,如今正通过政府采购焕发新的生机。作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的“孵化器”和“加速器”,三亚市崖州区土壤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里是国家‘南繁硅谷’的核心区,但由于长期单一作物种植和化肥过量使用,土壤质量严重下降。”三亚市崖州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拿出南繁基地平面图,指着连片的田块说,“今年我们通过政府采购,首次启动了南繁基地土壤改良工作,一期共1950亩,全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

在三亚市崖州区南繁基地,几位技术人员正在施撒生物炭肥,一场“土壤革命”正在悄然进行。

“看这土,比以前松多了,颜色也变深了。”海南湘济农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湘抓起一把土,轻轻捻开,向记者展示。随后,他看向旁边的草,向记者科普道:“生物炭就像给土地做SPA,能调酸碱、增肥力。肥土地长出的草绿油油的,而贫土地大多是耐旱的车前草。看这草的长势,土地改良后,预计产量能提高20%到30%。”

“以前我们用化肥,土地越来越板结,产量一年不如一年。现在政府免费提供生物炭肥,真是想到我们心坎里去了。”一位南繁育种专家笑着插话。

正值暑假,三亚市天悦城一号外广场,两人三足、袋鼠跳等趣味运动正在火热上演,家长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在运动中尽享童趣。这是三亚市文化惠民演出的现场,也是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的一个生动缩影。

“2016年,三亚演出市场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公司面临转型困境。正是政府采购的价格扣除优惠政策,让我们在参与中更具竞争力,也有了转型发展的底气。如今,公司不少业务都来自政府采购。”三亚远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项目经理石乔回忆道。

作为今年三亚市文化惠民演出项目的中标供应商,海南小红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小洪深有同感。“我们作为一家小微文化企业,常面临市场准入门槛高、融资压力大等问题,但政府采购有预留份额、价格扣除优惠等政策,就像是给了我们一张‘入场券’。”她边说边翻出手机中的订单记录,“订单多了,就想着怎么回馈社会。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应届大学生,给他们提供稳定的岗位和成长的机会。”

“文化惠民演出是三亚市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举措,已经连续多年通过政府采购开展,旨在让更多市民游客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三亚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工作人员李雅仙表示,从为企业纾困解难,到企业主动回馈社会,政府采购的“精准滴灌”,终成润物无声的良性循环。

教育领域同样受益于政府采购政策。在三亚市民族中学的学生宿舍楼顶,新安装的太阳能集热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该校学生处副主任陈泰全打开水龙头,温热的水流汩汩而出。

“虽然三亚冬天没有想象中那么冷,但冷水洗澡难免容易感冒。”陈泰全感慨地说,“现在好了,24小时热水供应,孩子们再也不用为洗澡发愁了。”

原来,今年初,“寄宿制中小学热水洗浴供应项目”入选海南省10项省级民生实事项目,总投资701万元,覆盖12所学校、1750间宿舍。该项目由三亚市教育局统一招标,自7月10日正式启动,目前处于施工收尾阶段。

“对于三亚而言,教育是民生之基,保障学生的校园生活品质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之一。我市新建学校已配套热水设施,但部分老校存在设施老旧或缺失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这一采购项目,让每一位寄宿学生都能用上舒适热水,提升幸福感。”三亚市教育事务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陈玉妃表示。

机制创新焕发时代光芒

在三亚市天涯区抱前村,全国首个零废零碳生态农业示范园在此落地,一项引领农业未来的绿色实践正徐徐展开。

“瞧这红螯螯虾,个头比普通小龙虾大,肉质更鲜美!”园区工作人员从水中捞起一只通体透红的虾,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这是我们利用稻虾共生模式养殖的,不需要农药化肥,真正实现了绿色循环。”

示范园内,341.9亩自然农法种植区孕育着无限生机,87.5亩林业生态区守护着绿水青山。在这里,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科技与生态的完美融合。

“为更好地对抱前村碳排放数据进行采集监测,在市财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今年采购了双碳管理平台和农业物联网,希望动态计算区域碳排放及生成碳排放报告,为园区减碳提供决策支持。”三亚市天涯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李莉介绍说。

三亚市财政局会议室里,一场关于绿色采购的专题会议正在进行。财政局党组成员、投资评审中心主任王旭表示:“绿色采购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切切实实落到每一个项目中。除了推行绿色产品强制采购或优先采购外,若项目本身有助于‘双碳’目标,如零废零碳生态农业示范园采购项目,我们应大力支持。”

随后,三亚市财政局政府采购科负责人宁小燕作有关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的报告。从鼓励不收取投标保证金和履约保证金,减轻企业投标负担,到大力缩短采购流程时间,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我们要让企业少跑腿、少花钱、省时间。”她指着投影屏幕上的一条条惠企助企举措说道。

“最重要的是建立长效机制。”王旭补充道,“我们不仅要解决眼前问题,更要通过制度建设,为企业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政府采购营商环境。”

据了解,近年来,三亚市财政局认真贯彻落实政府采购保护环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等政策。2025年实施的崖州区南繁基地土壤改良、公办寄宿制中小学热水洗浴供应、文化下乡惠民演出等服务国家战略、聚焦民生的项目,实现“小采购”服务“大格局”,增强了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近年来,三亚市政府采购营商环境得到不断优化,企业参与度逐年上升,中小企业中标率持续提高,项目执行效率明显提升……”宁小燕说,“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今年以来,三亚市面向中小企业采购金额约2.89亿元,占总额的61.33%;企业累计免交投标保证金约275万元;‘政采贷’替代保证金达437万元。”

“政府采购不是简单地买东西,而是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产业发展、保障民生福祉的重要工具。我们要做的,是让每一分钱都花出效益,让每一个政策都落到实处。”王旭表示。

夕阳西下,梅山革命烈士陵园沐浴在金色的余晖中。远处,三亚城市的轮廓在晚霞中若隐若现,现代化高楼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

从抗战时期的“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到如今的“政采订单送去助发展”,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从未停止。政府采购如同一条跨越时空的纽带,将昔日的奉献与今天的发展紧密相连,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持续生根、发芽、开花。


梅山革命斗争大事记

★1931年秋

林克泽任崖西区委书记,成立崖西红军游击队,曾在崖城、梅山等地开展革命工作。

★1936年夏

琼崖特委派刘秋菊、林茂松到崖县恢复建立党组织,在角头村以酿酒为业开展革命活动。

★1937年1月

梅山第一个党支部——梅东支部成立,孙维青任支部书记。

★1938年春

刘秋菊、林茂松根据琼崖特委关于“必须积极做好抗日准备工作”的指示,主持召开高山会议,学习党的“八一宣言”(即《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分析崖县内外形势,推动崖县党组织迅速恢复和发展,壮大抗日武装力量。

★1939年2月

日寇入侵海南,同年5月,崖县全境沦陷。

★1939年5月

崖县县委迁到梅山。

★1939年底

梅山建立起“梅山青年抗日救国会”,陈虞任主任。

★1940年春

崖县国民党反动当局破坏国共合作,制造“抱善事件”,孙珠江任副中队长的抗日游击中队被解除武装。

★1940年7月

崖县县委选送孙家元、孙家本、罗群、陈鸿基、李凯、何绍典、陈学经等10位青年赴琼崖抗日公学学习。

★1941年初

梅山妇女抗日救国会成立,吴华兰任主任。

★1942年6月10日

根据党中央关于“建立区乡政权”指示精神,崖县县委在梅山革命根据地建立梅山乡抗日民主政府。孙惠公任乡长,黎光宗、孙家琪、陈启潘任副乡长。下设青年抗日救国会、妇女抗日救国会、抗日儿童团、抗日武装常备队等抗日群众组织。

★1945年1月

成立崖县区署,上级机构为昌感崖联合县抗日民主政府,何赤、孙珠江先后任区长。

(整理/张舒慧)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本文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第1466期第8版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