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老故事 书写新传奇
不忘老故事 书写新传奇
——政府采购撬动陕西延安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纪实
■ 本报记者 彭勇琪 张舒慧
通讯员 韩尧 张永红
80年前的烽火硝烟已散,革命圣地延安的热土上,新时代的脉动愈发强劲。
作为抗战时期中共中央的驻地,延安曾是全国敌后抗战的指挥中枢与战略总后方。当年的窑洞灯火,如今已化作驱动产业升级、普惠民生福祉的现代引擎。而政府采购的“杠杆”效应,也撬动了老区的振兴——红色展览让历史活起来,苹果产业让黄土富起来,政策帮扶让企业强起来……延安早已从承载民族救亡希望的“红都”,成长为书写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答卷的“高地”。
旧址话峥嵘 观者触红心
在延安,每一寸土地都是一部沉默的史书,窖藏着厚重的红色记忆。驻足在杨家岭革命旧址,老一辈革命家的身影仿佛从未远去。掌心贴合窑洞的旧壁,微凉的黄土下似乎仍搏动着数十年前的热度,将心绪带回那个用理想照亮黑暗、于困苦中孕育新生的年代。
杨家岭的“红色书屋”里,始终涌动着热闹的人气。书架上,红色经典书籍整齐排列,字里行间承载着峥嵘岁月的记忆;展台上,摆放着各式的文创产品,将革命元素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
在书屋的一角,一个小朋友正捧着书本看得入神,小小的身影在暖黄的灯光下显得格外专注。当被问及感受时,他眼神明亮,语气中满是真挚:“今天我参观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同志的故居,没想到他们当年的住处那么简陋。回想起现在的幸福生活,我感到我们应该更加好好学习,努力报效祖国。”
近年来,杨家岭革命旧址全面推动保护工作,通过政府采购有序完成了旧址本体的保护维修、安防、消防系统升级等一系列工程。
政府的持续投入,宛如为杨家岭“栽下梧桐树”,不仅显著提升了旅游体验,更吸引了一批文创领域的“金凤凰”飞落“山头”。以陕西融创数字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景区开设的“红色书屋”为例,书屋丰富的红色数字文创产品和经典书籍,让游客能够将“红色故事”带回家,延续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杨家岭旧址管理处主任侯振龙在“红色书屋”向记者一一介绍,言语中充满对这片红色热土未来发展的信心与期待。
走出再现奋斗岁月的革命旧址,更多系统、完整、生动的历史见证,被珍藏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中。这座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成的国家级博物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重点项目,也是全国廉政教育基地。馆内10万余件文物资料,生动还原着烽火岁月,清晰勾勒出那段熔铸于历史深处的红色精神脉络。
在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纪念馆策划推出《改变世界的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视域下的中国抗战》专题展览,在延安与北京两地展出,以广阔的历史视角重温中国抗战的伟大贡献。
在毛泽东曾经骑过的“小青马”标本旁,一位坐在轮椅上的白发老人看得出神。听到记者的提问后,老人有些吃力却又字字铿锵地说:“整个展览看下来我心里无比激动,作为一名老党员真的感谢当初的革命先烈,才有我们如今越来越好的祖国。”
在展柜前拥挤的参观队伍中,一位身着中国澳门代表队队服的年轻人专注地端详着玻璃柜中那些珍贵的革命文物,手指不自觉地轻触玻璃表面。他是前来参加全国斯诺克团体锦标赛的选手陈子健。良久,他直起身来,对身旁的同伴感慨道:“这次看到了当年抗战的艰苦历程,太震撼了。作为一名澳门青年感受到了我们中国这一路走过来实在太不容易了。”
“作为全国首批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延安革命纪念馆要用文物讲好故事,让观众深刻感知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使延安精神和抗战精神深入人心。”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刘妮说道,得益于中央与地方财政持续而有力的支持,纪念馆在日常运营、展陈提升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获得充分保障。这笔“活水”般的资金,让许多策展理念得以从蓝图走向现实,为红色文化传播注入了坚实保障。
“幸福果”满枝 致富路宽广
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颠簸前行,卷起一片黄土。驶上宝塔区的梁塬之巅,马文昌的家庭农场映入眼帘——层层叠叠种满了苹果树,绿意遍野,秩序井然。
防雹网、标杆扶正、滴灌系统、打井设备、病虫害检测仪、自动化选果线……一提到政府补贴带来的新装备,马文昌便如数家珍。他话语中洋溢着踏实与感激。
在他身后,一箱箱苹果垒得整整齐齐,每个箱子上都贴满了发往全国各地的快递单。马文昌笑着拍了拍这些箱子,语气里满是自信:“现在根本不愁卖。明天我们还要去参加政府举办的第十届中国果业品牌大会。这样的展会,既帮我们卖苹果,更帮我们打响品牌!”
“延安苹果,中国果礼”——在第十届中国果业品牌大会的展台前,陕西省延安市果业中心主任路树国语气中充满自豪,向记者郑重介绍着这条醒目标语。
路树国说:“我这一辈子,就干了这一件事,亲眼见证了延安苹果35年的发展历程。”自毕业参加工作起,他便进入延安地区园艺桑蚕工作站,此后一直扎根于果业领域,至今仍坚守在延安市果业中心的岗位上。
“延安苹果已经成为我们全市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特色优势产业,全市有近百万人从事苹果产业,也培育了600多家果业企业。苹果产业已经成为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幸福果’‘致富果’......”
“如今发展条件更好了,国家也给予我们大力支持。”路树国指着展台周围的宣传物料介绍,本次大会使用的延安苹果宣传片,以及遍布会场、火车站、机场和高速路口的“延安苹果,中国果礼”道旗,大多来自政府集中采购投放——这些举措极大提升了品牌曝光度,让“延安苹果”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路树国表示,通过政府采购支持的“新华·中国(延安)苹果产业指数”建设项目在2023年启动实施,不仅显著增强了延安苹果的产业影响力和知名度,更引导广大果农和企业聚焦品质提升和品牌建设,全面推动苹果产业走向标准化、数字化和创新化发展。
冰雹曾是果农最担心的气象灾害之一,如今,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延安构建起一套“天空地一体”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防雹已不再只靠传统方式。
步入延安市气象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电子大屏上实时跳动的智慧人工影响天气预警指挥系统,上面标注出283处地面作业点。延安市气象局副局长徐军昶表示,为应对冰雹灾害对延安苹果产业的危害,气象部门自2023年起在吴起县启动冰雹源头防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随着各区县通过政府采购逐步将91套地面人工影响天气装备自动化升级改造,更新后的装备不仅大幅提高了作业精度,也显著增强了操作的安全性。徐军昶说道:“我们借助延安及周边省市的10部天气雷达的协同观测,通过智慧人工影响天气预警指挥系统,智能识别冰雹云的形成与发展,联合附近地面作业装备科学实施拦截作业,‘打早、打小、打足’,尽量将冰雹在影响果园前予以减弱或消解,最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冰雹灾害损失。”
“我们要着力构建‘源头治理、空地一体、智能指挥’的现代化防雹体系,提高人工防雹效率和安全性,守护好每一棵苹果树。”延安市气象局局长王维刚告诉记者。
企业闯难关 政策撑腰杆
延安苹果以色泽艳丽、肉质细脆、酸甜可口而闻名。然而,面对如此优质的农产品,全市600多家企业又该如何打通销售渠道、拓宽市场呢?
在延川县北关农贸市场的“832平台”线下专卖馆里,苹果、红枣、小米等农特产品琳琅满目。消费者既可选择线下购买,也能通过线上平台一键下单。“对我们小型企业来说,自从接入‘832平台’,原来有限的销售渠道得到了极大拓展,真正走向了全国。”延川县锦春枣业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高兴地告诉记者。借助该平台,公司所销售的红枣、五谷杂粮等农产品市场覆盖面显著扩大,年均销售额突破300万元。
同样借助“832平台”发力销售的还有延安金黄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他们专注推广本地农家自产小米。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计销售小米产品3万多件,年销售额稳步增长至60余万元。“这不仅帮助企业成长,更带动了当地脱贫农户增收。农业经济发展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公司负责人如是说。
不仅如此,由延安农投集团管理运营的延安消费帮扶馆集产品展示、体验、销售于一体,打造了线下展销与线上交易及物流仓储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货架上整齐陈列着来自全市13个县(市、区)55家农业企业与合作社的90类、600款产品。“这是延安农产品的展示窗口,也是消费帮扶的重要枢纽。”延安农投金色记忆农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晨介绍说。
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还远不止此,延安市财政局积极对接多家银行,面向中标政府采购项目的中小企业推出“政采贷”业务,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慢”问题。
中国建设银行延安分行公司业务部总经理陈玉平表示:“年初我们便主动对接各预算单位,了解其全年采购计划,以便更精准服务中标企业。”据他介绍,目前“政采贷”业务基本可覆盖剩余全部款项,该业务以“方便、低息、随借随还”等优势深受企业欢迎。“很多企业不熟悉操作,我们就邀请他们来行里,实施专人一对一协助,迅速放款。”
记者从延安市财政局获悉,目前全市已有53家银行开通“政采贷”业务,今年已放款金额达1720万元。
在众多政策惠及的企业中,专注于从事网络安全与信息运维服务的陕西维仁科技有限公司非常有代表性。推开公司大门,柜子上整齐陈列的各类认证证书,虽然是一家只有6个人的微型企业,公司却已数次成功中标政府采购项目。
公司总经理武昊坐在堆满设备和文件的办公室中,眼中透着自豪与感慨,他告诉记者:“延安‘政采贷’一推出,我就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2022年公司刚成立时,我们好不容易中标,却陷入了资金链几乎断裂的困境,那时候真是愁。”武昊回忆说,后来注意到中标通知书背面印着一排“政采贷”合作银行的联系方式,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拨通了电话。“没想到整个过程异常顺畅,工作人员耐心专业,短短几天贷款就到位了——那笔钱,简直就是雪中送炭。”武昊告诉记者,政府采购项目运作机制现在日益完善,不仅设置了预付比例,还免除了投标保证金。企业从过去四处筹措资金,到如今借助“政采贷”顺利推进项目,甚至有些时候已无需额外贷款。当前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使大家有了更多的信心和动力。“这不,今年8月公司刚刚中标了延安市公安局机场分局的无人机反制装备采购项目。”
如今的延安,河畔旧址讲述着过往,塬上苹果挂着香甜,小企业门前一片热闹。这片红土没忘老故事,也正书写着新传奇。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李京摄)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