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投标“零保证金”的“隐疾”
【来自实践】
政府采购投标“零保证金”的“隐疾”
■ 琚梦清 林浩
近年来,为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降低企业投标成本,多地推行了投标保证金免收政策。以安徽省安庆市为例,自免收政府采购投标保证金以来,中小企业参与度显著提升。然而,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市场失序、合同失信、履约失范等新问题,亟须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存在的问题
一是市场失序风险加剧。在投标阶段,部分企业利用“零成本”投标便利,通过材料造假等手段扰乱市场秩序。同时,跨部门、跨区域壁垒,导致违法信息共享滞后,加之案件查处通常需1个月以上,其间违规企业仍可继续投标,进一步扩大了负面影响。以安庆市为例,2024年,该市虚假材料投诉占比达32%,投诉总量较2021年翻倍。
二是合同失信问题凸显。合同签订阶段,由于投标保证金取消使得违法成本大幅降低,企业无故弃标现象明显增多。以往可以通过没收保证金实现更直接、低成本的约束,但现行监管只能依赖罚款和短期禁业,震慑力不足。例如,哈尔滨某科技公司在2年内就有5次拒签记录,禁业期满后仍继续违规。
三是履约失范问题突出。合同履约阶段,一些低价中标的企业,利用采购合同中预付款担保缺失、违约责任不明、验收标准模糊等制度性缺陷,套取预付款或消极履约,导致政府采购效率下降,损害了采购单位合法权益,侵占了诚信企业投标利益。
有关建议
一是建立差异化保证金制度。财政部在答复全国人大代表议案时强调,不能“一刀切”取消投标保证金。笔者建议推行分级分类投标保证金制度:对限额以下的项目(200万元以下的货物和服务、400万元以下的工程)继续实施免收政策,对限额以上或技术复杂的项目授权采购人根据企业信用实行差异化收取,对失信企业(全国范围3年内有违法记录)按2%基准收取,对信用优良企业实行减半收取。同时,全面推进电子保函替代现金保证金,提升政府采购投标便利度。
二是构建智慧化监管体系。建议各省政府采购云平台与中国政府采购网、全国信用信息平台深度对接,推动行政处罚下达24小时内自动推送至信用中国平台,实现失信企业实时跨区域联合惩戒。此外,可运用大数据构建围标串标识别、异常报价预警等智能分析模型,全面提升政府采购监管精准性和时效性。
三是健全标准化合同体系。建议按货物、服务、工程等采购类型,分类制定统一的标准化合同范本,强制嵌入预付款保函、阶梯式违约金、第三方验收等核心条款,实现合同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同时,引导各地交易平台开发政府采购合同智能审核系统,自动识别条款缺失、责任不明等风险点,对未包含核心约束条款的合同自动拦截,从源头防范合同风险。
投标保证金免收政策在惠企的同时,也需对配套措施加以完善。通过差异化制度、智慧化监管和标准化合同,让政府采购流程更加公平和高效。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财政局)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