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的祛魅与重构
【视点】
智能驾驶的祛魅与重构
■ 付娟
“智驾”一词,正在淡出公众视野。
近期,小米、华为、理想、蔚来、小鹏等车企集体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这场看似悄无声息的术语更迭,实则是智能驾驶行业经历技术狂飙与营销狂欢后的集体刹车,标志着产业发展正从非理性向理性迈进。
从技术视角来看,过去“自动驾驶”“无人驾驶”“城市 NOA”等以营销为目的的命名,将智能驾驶技术包装成几近完美的未来图景。
然而,复杂路况下的感知盲区、算法决策的局限性以及系统故障的潜在风险,是现实中智能驾驶技术必须面对和要解决的问题。这种命名与技术现实之间的巨大偏差,不仅掩盖了技术的真实水平,更在潜移默化中误导了消费者的认知。调查数据显示,超过40%的车主误将L2级视为“自动驾驶”,62%的车主认为开启辅助驾驶后“可以暂时不关注路况”。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游走在危险边缘的驾驶行为,导致道路交通危机不可避免。
政策监管的介入,犹如一记重锤,打破了人为编织的技术神话。4月中旬,工信部召开智能网联汽车管理工作推进会,明确要求车企不得夸大宣传,需清晰界定功能边界并履行告知义务;随后公安部也着重强调“辅助驾驶≠自动驾驶”,警示“高阶智驾”存在的风险陷阱。在政策的“紧箍咒”下,车企为规避因误导性宣传引发的法律风险,不得不调整宣传口径。
当“智驾”被迫摘下技术神话的光环,直面其辅助本质,“技术唯上”论被有力矫正。笔者犹记得,在去年的车企活动中,不少品牌频频打出“智能驾驶”“L3级”的营销话术,唯有一家车企的工作人员告诉笔者:“目前没有一辆车能达到L3级,都是宣传噱头。”
如今,术语的调整明晰了驾驶事故的责任归属。在L2级驾驶模式下,一旦发生事故,责任明确由驾驶员承担,而L3级以上车企需担责。随着术语调整,车企也纷纷调整新的销售措施:有车企通过“辅助驾驶认知课程”强化用户教育,有品牌通过压力感应系统和动态注意力提示符号优化技术细节,强调人与技术的协作互补。这些细节的调整,不仅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保障,更是倒逼车企在技术研发中增强责任感,推动技术朝着更安全、可靠的方向发展。
站在智能驾驶发展的十字路口,这场“智驾”到“辅助驾驶”的更名运动也让车企最终意识到,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智能驾驶技术与无数人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如果为了追求销售额,而有意无意地用话术替代真相,是企业对整个社会和消费者的失职。在这场祛魅与重构的旅程中,每一次术语的修正,都是对生命更深切的敬畏。唯有将安全刻进技术基因,把责任时刻放在心里,车企才能在智能驾驶的浪潮中站稳脚跟。
期待未来,汽车行业能以此次更名为起点,构建起严谨的技术标准与透明的沟通体系,让消费者不再被华丽辞藻迷惑,让智能驾驶真正成为守护生命的可靠伙伴。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