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日薪过万”迷雾
【评论】
拨开“日薪过万”迷雾
■ 张舒慧
“3000万元采购冰雕,冰雕师日薪过万。太离谱了!”近日,冰雕师日薪过万的报道引发舆论海啸。在社交媒体上,“天价工资”“财政浪费”的质疑声浪迅速发酵,公众情绪在“日薪过万”这个具象数字的刺激下形成集体亢奋。
这场舆论风暴恰似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政府采购领域长期存在的认知裂痕:当专业领域的价值评估遭遇大众传播的简化逻辑,当政府采购的复杂机制碰撞碎片化的舆论场域,真相往往在传播过程中被层层解构。
冰雕师的钱挣得并不容易!究其原因,冰雕师们每年要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极寒环境中工作12小时至14小时,导致冰雕师的手指冻伤成了家常便饭。加上合格冰雕师的培养周期远高于普通技工的培训时长,这也导致优秀的冰雕师如凤毛麟角。
而看似惊人的日薪实则包含多重成本要素,如设备折旧、防寒装备消耗、人员保险等,实际人工成本可能不足50%。这种成本构成特征在特种作业领域具有普遍性,却往往在舆论传播中被简化为日薪数字,甚至矛头直指政府采购。
众所周知,我国现行政府采购法明确提出“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原则,这在冰雕采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翻阅近半年在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的冰雕采购公告发现,无论是采用竞争性磋商还是询价采购方式,冰雕采购项目往往采用综合评分法,其中技术部分占比较大。这种评审机制确保专业价值的主导地位,但复杂的评分细则可能会超出公众理解范畴。
可以看出,舆论监督的边界困境在此次事件中暴露无遗。一方面,公众知情权与专业自主权之间需要建立平衡机制;另一方面,政府采购信息披露也需要从合规性公开转向认知友好型公开。比如,对于冰雕类特殊采购项目,可以增加创作过程纪录片等立体化信息披露形式,让专业价值变得可观可感。或者由第三方专家将专业术语转化为生活化比喻,缩小认知鸿沟,使复杂信息具象化。
实际上,冰雕师真正到手的薪资并没有传说中那么高。可见,媒体在专业事件传播中应当扮演“转化器”而非“放大器”。比如,将建筑维护成本分解为每平方米艺术守护费,此时公众看到的不再是冷冰冰的财政数字,而是文化传承的具体价值。建立专业性与公共性的对话通道,避免“日薪过万”式的认知断层,消除公众对政府采购的不良印象,切实提升公众对政府采购的知晓度和满意度。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