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简牍历史文明长流
接续简牍历史文明长流
■ 本报记者 马金眈
“《居延里程简》发现于1974年,出土于居延破城子遗址。简为松木制作,长22.9厘米,宽2.1厘米。该简记载了汉代长安到张掖郡池县的沿途地名及里程,对研究长安至河西地区的驿置路线、道路里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里程数据,是当时东西交通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文献明证。”春节前夕,记者走进甘肃简牍博物馆,跟随讲解员的讲解,感受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文明。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而不绝,文字记录功不可没。在纸张面世之前,古人是用竹简与木牍作为“写本”进行记录。甘肃简牍博物馆是目前中国汉简藏量最大,集简牍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学于一体的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以简牍为主,有天水放马滩秦简、居延新简、肩水金关汉简、地湾汉简、敦煌马圈湾汉简、悬泉汉简及魏晋简牍等近4万枚,与简牍相伴出土的纸张、丝绸及纺织品、竹木器漆、金属器、动植物标本等文物有1万余件。
如此多的简牍,保护工作是一项大工程。“我们现在对这些简牍的保护,主要是预防性保护和对文物本体的保护修复。预防性保护主要是在简牍发生病害之前,对它周围的环境进行监测和调控,使它处于一个相对适宜的环境中。对文物本体的保护修复是对已经发生病害的文物进行修复,这些病害包括有裂痕、字迹不清晰、有虫蛀等,修复后有利于长期保存和展示。”甘肃简牍博物馆科技保护部主任常燕娜对记者说,“目前我们已经修复了150枚简牍,还有1000枚简牍计划在3年内修复完成。”
除此之外,2025年,甘肃简牍博物馆还计划开展数字化保护,以做好前期预防工作。据了解,该数字化保护项目预算金额为102万元。“数字化保护不是单纯的数字化采集,而是对展厅里的文物采取数字化监测,通过多光谱的成像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对文物进行实时监测。有一些细微的病害只有通过专业的技术手段才会被发现,肉眼很难看到。更好的技术手段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危险因素,避免对文物造成影响。”常燕娜说。
据了解,近年来,甘肃简牍博物馆在文物保护修复方面通过政府采购的项目资金有2000余万元,有效助力了文物保护修复,接续了简牍千年文明长流。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