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风物
【人间烟火】
上元风物
■ 吕若琦
碗中有皎月一轮,灯里有浓浓相思,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的元宵节。这一天,要吃元宵,柔软绵甜; 要去赏月,团团满满; 要燃花灯,相思辗转。这一天,即便是寻常的柴米油盐,也荡漾出诸多的风雅与诗意来。
元宵是一定要吃的。上好的糯米磨成细粉,放在大箩中,核桃仁、芝麻或桂花白糖做成馅,在细细白白的糯米粉里摇啊摇,滚啊滚。沾点水,再摇再滚,越摇越大,摇成了“元宵”,越滚越圆,又唤作“汤圆”。汤圆下锅了,它漂在面汤之中,沉沉浮浮。汤圆熟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用,那酸酸甜甜的味道,聚在舌尖,直达心底,古老而绵长。
上元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代表着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天上的月亮落入杯盏,连接了古今多少的乡愁。“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那一泊明黄,激发古人写就了多少不朽的诗篇。月中有桂子飘零,有广寒脉脉,有传奇篇章,亦有红颜不朽,无论游子走得多远,心都系在故土之上,只要仰首看到那轮明月,便是永生不变的眷恋。
这一天,最耀眼的风物当属花灯。赏花灯的习俗起源于汉代,据说当时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到了唐代,还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成为全民狂欢节。据说在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开元盛世里,不夜城长安燃灯5万盏,巨型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灯节的时间也延长至上元前后各一日,可以狂欢三天三夜。
这些天里,金吾不禁,满城华灯,士女杂坐,明月逐人。古代皇帝为了方便管理实行宵禁,晚上百姓不能出门,但在上元节是个例外,这一天可以“弛禁”,允许百姓踏月观灯,甚至允许女子出门观灯,尤其是在唐宋时期,民风更加开放,上元节男女可相约一起观灯。明灯千里,长夜未明,在这样的春夜,陌上楼头,自然情愫暗生。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少年牵着白马走过,少女楼头阁上眼波流转。这一晚的喧嚣,凤箫声动,玉壶光转,惊动了多少花海赏灯人。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花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晚的璀璨,鱼龙飞舞,灯火流动,又留下多少浪漫而多情的传奇故事。
在上元节猜灯谜是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时期。宋朝虽然军事较弱,但是文化繁荣,宋朝皇帝对老百姓也相对宽容,造就了独特的上元节文化。在这天,除了相约出行赏花灯,城中文人墨客还会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风雅有趣又能启迪智慧,所以这项活动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唐宋时,灯市上还出现了各式杂耍技艺,以及舞龙灯、踩高跷、玩花船等活动。明清两代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等内容,狂欢的时间也大大延长,自初八就开始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白昼为市,夜间燃灯,声震街巷,蔚为壮观。
到了现代,上元节已经被人们习惯地叫作元宵节。但无论是上元节、元夕节还是元宵节,千年来,名称可以更换,风物可以改变,但有些情愫却是始终如一。在千载的史书间和中国的语境里,这个只有中华民族才有的传统节日,始终牵系着人间种种美好的情感,譬如团圆、相思、重逢。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