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采购报社主办 财政部指定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阳光副刊电子报 >> 走街串巷的货郎担

走街串巷的货郎担

栏目: 阳光副刊,电子报 时间:2024-12-26 19:42:07 发布:管理员 分享到:
【摘要】

【人世间】

走街串巷的货郎担

■ 矫友田

货郎担又称“货郎”,是我国民间旧时在小街僻巷流动贩卖日用杂货的商贩。

按照过去江湖行规,货郎担归为“八根系”行。所谓“八根系”,是指货郎担两头的货箱子,各用4根绳系住一角,顶端挽一扣,挂在扁担两头,前后共八根。货郎挑着担子走四乡、串八村卖货,又称为“盘乡”,意为走到哪儿卖到哪儿。

传统的货郎工具,是两个木头制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箱子,外面涂着枣红漆。有的货郎,还在箱子外面贴上“招财进宝”“四季发财”等红色吉符。木箱被木条分隔成许多小格,每个格子里都盛放着不同的物品,比如绣花针、松紧带、发夹、棉线、扎头绳、镜子、梳子、纽扣、胭脂、雪花膏、梳头油、糖果、写字本等等。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

货郎还有一样重要的行头,那就是拨浪鼓。这是他们走街串巷招揽生意的响器。拨浪鼓呈圆筒形,碗口大小,两面牛皮。鼓旁两侧,各有一个圆蛋鼓槌。到了村口后,手一摇,“扑棱咚咚、扑棱咚咚”的声音能够传出老远。村里人一听,就知道是货郎来了。有些嘴巧利齿的货郎,还会一边摇着拨浪鼓,一边唱上几句:“雪花膏,香又香,媳妇变成了大姑娘。糖豆麦,甜又甜,孩子吃了想半年。”惹得周围的妇女们笑翻了天,孩子们又蹦又跳,围着货郎担子团团转。

货郎所卖的东西本身不值几个大钱,利润不会太多,所以买卖间价格波动不会太大。然而,妇女们却喜欢讨价还价。她们在选好中意的东西之后,便冲货郎施展出砍价的绝活,有时说得面红耳赤。走南闯北的货郎早已谙熟这些小伎俩,在争争吵吵中大都会让她们一点半点的。货郎求的是回头客,买主则图个方便。

货郎这一行,走街串巷时间久了,都有自己固定的地盘,每天大部分见到的也都是老主顾。主顾有什么要求,货郎便会尽量满足。倘若谁想买点什么,恰巧货郎这次没有,甚至从不做这些生意,货郎也会尽力想办法在下次过来的时候捎带过来。有时,相距十里八里的亲戚间有事,若不是太紧急,恰巧彼此又在货郎“盘乡”的范围之内,主顾也会托货郎为对方捎个信。只要能办到,货郎都会尽力帮忙。因此,货郎又像是乡村里的义务“邮递员”。

货郎走的地方多了,自然见多识广一些,各村的奇闻趣事都能从货郎的口中带到各地,成为其他村民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货郎给村民带来货物的同时,也给村民带来了快乐。

其实,从事货郎这一行业非常辛苦。他们起鸡叫睡半夜,披星星戴月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肩挑一对货箱,走街串巷奔忙。有的时候,还远走他乡。日晒雨淋,风吹霜打,其中的辛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即便是这样不辞劳苦地忙活,大多时候也只能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而已。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各地的街头巷尾冒出了不计其数的小卖部、百货店、超市和商场,方便了千家万户。原本就已经日渐萧条的货郎行业,彻底从民间消失了。但无法否认,货郎担曾经是乡村一道美丽的风景。

货郎所带给村民的快乐与温馨,也已铭刻在众多村民的脑海里。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本文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第1401期第8版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