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采购报社主办 财政部指定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阳光副刊电子报 >> 璀璨星河下的文化守望与传承

璀璨星河下的文化守望与传承

栏目: 阳光副刊,电子报 时间:2024-08-15 19:47:56 发布:管理员 分享到:
【摘要】

【文化中国行】

璀璨星河下的文化守望与传承

——读《口述历史:我与“非遗”的故事》有感

■ 杨晓杰

山水浙江,钟灵毓秀。漫步于此,仿佛穿越千年,每一步皆踏着历史的回响,每一眼皆是文化与艺术的交织。我坐于窗前,轻轻翻开《口述历史:我与“非遗”的故事》一书,恰如打开一扇窗,让我窥见了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星河,感悟到文化传承的深远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民族之魂。”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这“人文”之光,照亮了历史的长廊。《易·贲卦·彖辞》有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浙江,每一个乡村、每一块土地,都有生活的乐趣、生命的故事、世代的延续,有闪烁的文化碎片、古老的历史遗存。

浙江,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了昆曲、越剧、浙江西安高腔、松阳高腔、新昌调腔、宁海平调、台州乱弹等众多戏曲形式,每一种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彰显着多姿多彩的艺术魅力,它们是浙江作为中国戏曲故乡的生动见证。

舟山锣鼓、嵊州吹打、浦江板凳龙、长兴百叶龙、奉化布龙、余杭滚灯、临海黄沙狮子等民间表演艺术,以其欢腾喧闹的氛围和独特的风貌,焕发出民间文化的无限活力和璀璨光彩。

东阳木雕、青田石雕、乐清黄杨木雕、乐清细纹刻纸、西泠印社金石篆刻、宁波朱金漆木雕等工艺品,无不展现出匠心独具的精湛技艺和精美绝伦的艺术价值,它们是浙江“百工之乡”美誉的生动体现。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永恒的江月,虽时代更迭,仍光芒不减。然而,在现代化的浪潮之下,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生活方式的嬗变,那些与我们息息相关从不曾须臾分开的文化记忆、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礼记·大学》有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何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洪流中,守护好这份“旧”的美好,让“新”与“旧”和谐共生,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课题。

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并指出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纂的这本《口述历史:我与“非遗”的故事》,旨在通过普及教育,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激发文化自觉与自信,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浙江非遗的源头活水在哪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是那些老一辈的非遗传承者们,用他们的生命在做好每一项古老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保存技艺,更是激活其内在生命力的过程。他们当年在非遗传承中面临着艰难困苦,却依然饱含热情,依然坚守创新。例如,海宁硖石灯彩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伟炎大师,一生坎坷,3岁被生父遗弃,7岁时养父过世,只剩下70多岁的爷爷相依为命。而他在耄耋之年,依然选择创新灯彩,首次将壶与灯相结合,创造出了壶灯,可谓是硖石灯彩的一个创新之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征途上,我们既需怀揣敬畏之心,又需勇于担当,不断创新保护方式,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的生机,让浙江乃至中国的文化之光,照亮世界每一个角落。这不仅是对先人的告慰,更是对后世子孙的馈赠,让中华文化之树,根深叶茂,万古长青。

(作者系海宁市作家协会会员)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本文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第1366期第8版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