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采购报社主办 财政部指定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阳光副刊电子报 >> 古镇上的对联

古镇上的对联

栏目: 阳光副刊,电子报 时间:2022-12-27 20:45:39 发布:管理员 分享到:
【摘要】

【乡情乡韵】

古镇上的对联

■ 俞继东

老家在长江边的古镇上,纵横有好几条街,光滑的青石板上,记录着老街的沧桑。对于老街,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家家户户门口一副副工整的对联,它们无声地显示着故乡的文化底蕴。

老街上最热闹的是茶馆,是吃早茶的地方,每天早晨人来人往,宾客盈门。大门两边写着:“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人爱喝茶。”进门坐下来,慢慢品茶,抬头看,梁柱上又是一副对联:“碧螺壶中香扑面,绿茶盏内味如春。”无论是路过的新人,还是常来的旧客,看这对联,就知道这店的主人品位不低。等客人品完茶,走出大堂,又见大门的背面赫然写着:“客至心常熟,人走茶不凉。”来这里消费,一个字:雅。

早晨的老街,还有一处热闹的地方,那是小时候母亲经常带我们去的馄饨店。店堂门口的对联是:“宇内江山,如是包括;人间美味,同此吸纳。”那家店做生意实在得很,无论公营的时候,还是现在改为私营,做出的馄饨都个大馅多,味道好,想起来就口舌生津。

小时候逛老街,有的是时间,时间长了,一家家店门上的对联都能背下来。豆腐店的对联是:“石磨飞转,涌起滔滔玉液;铁锅沸腾,凝成闪闪银砖。”真是神来之笔,这是我见到描写豆腐最生动贴切的文字。铁匠铺的对联是用铁打制的,内容是:“烈火识真金,一门功夫百锤炼;红心出技艺,十分火候倍精神。”制秤店门口写的是:“轻重得宜大权在手,偏正不倚双红关心。”刻字店就在我家对面,刻字的何师傅跟我父亲交情很深,他看我字写得不错,曾经允诺,如果我考不上大学,就收我为徒。

我记得理发店的对联换过几次,最初的是:“虽说毫无技艺,却是顶上功夫。”这是一副很古老的对联,店主人张师傅觉得不满意,就请人改成了:“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张师傅自己觉得满意了,可客人们看到“头颅”两个字,就觉得有点不对劲。弄巧成拙,生意不如从前,张师傅连忙请人改成了:“新事业从头做起,旧面貌一手推开。”从此再也没有换过,生意兴隆如常。

在河边还有一家木工店,那是来自浙江的一对夫妻开的。可能是为了入乡随俗,店主人专门请小学校长写了一副对联:“一把曲尺,能成方圆器;几根直线,造就栋梁材。”他们打制的家具很新颖,生意红火,他们一家也就融入了老街的社会生活,现在已是子孙满堂。

古镇市场上出售的当地特产多,因而吸引了四方的商人前来交易,带动了餐馆、旅店和沐浴等行业的发展。老街上的餐馆有好几家,家家门口有对联,我现在只记得一家门口写的是:“来来来,空心大老官;去去去,饱腹四方客。”旅馆门口的对联是用柳体写的,我还特意到那里临摹,内容是:“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来匆匆,去匆匆,下车相逢各西东。”晚上的老街,最晚歇业的是浴室,昏黄的灯光下,一副对联忽明忽暗:“涤陈浴新暖心扉,胸怀更宽;碧池玉泉洗风尘,精神倍增。”

老街上有位范老先生,字写得很好,每到除夕前的两三天,他总是要从早忙到黑,免费为乡亲们写春联。有一年,老先生身体不适,就叫我这个毛头小伙去帮忙。在光滑的红纸上写字,跟在宣纸上练字不一样,我一拿起毛笔就有点胆怯。在老先生的鼓励下,我给乡亲写下了第一副春联,内容是:“忠厚传家宝,孝悌子孙贤。”

每当我走在城市的街头,看着那些闪烁的灯光和广告牌,我总会不经意地想起故乡的老街和老街上的对联,故乡人的那份淳朴那份实在那份真诚,永远在我的记忆之中。

(作者单位:扬州兴瑞税务师事务所)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本文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第1205期第8版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