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已亲此事
【文化随笔】
忽已亲此事
■ 杨光祖
谢在杭《五杂俎》中说:“今人之教子读书,不过取科第耳,其于立身行己不问也。”今日重读此语,感慨良久。
家庭教育荒废已经很久了。很多家长早年失学,或者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也不会教育孩子,也不清楚何为礼仪。而学校只是强调分数,过分关注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这都是目前很严重的问题,不仅于民族发展影响极大,而且对青年人的成长也很不利。这几年,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研究生,心理出现问题者有越来越多之势。重回传统,看看古人如何家教,不失为一条途径。
儒家历来重视教育,家训、家书、治家格言之类,流传甚多。家训,最早出现于西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门阀士族的崛起,更加被重视。唐翼明说:“士族阶级的出现是中国文明史上一件重大的事。”“优良的门风是士族阶级的重要标志,是世世代代重视子弟的教育而养成的。”
道家提倡“绝圣弃智”,反对教育,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教育。他们主张回归自然,保持那种赤子状态,也是很有道理的。但这种思想,恐怕只有那些上上根慧的人,才能懂的。对更多的人来说,还是儒家的教育思想更加平实,而且实用。
至于家训的作用有多大,傅雷在《傅雷家书》中说,自己多年培育的花儿肯定会开花结果。但他在另一封信中又说,傅聪是天赋,自己做的只是辅助,不能贪天之功。这两方面都有道理。古人也说:“大抵富贵之家,教子弟读书,固欲其取科第,及深究圣贤言行之精微。然命有穷达,性有昏明,不可责其必到,尤不可因其不到而使之废学。盖子弟知书,自有所谓无用之用者存焉。”
这段时间有机会撰写中国家训选读,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通过重读或初读典籍,自己也受益良深。每一篇家训的写作,都是一次享受,当然也有汗水和辛劳。虽然只是一篇千字左右的文字,但为了写好,写深,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或感受,我都要浏览或精读几万甚至几十万字的书籍。比如,写作宋朝家训时,我不仅浏览了《宋史》相关内容,还把吴钩说宋的五册著作都读完了,每册都四五十万字吧。另外,浏览了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杨万里、陆游等的全集或文集,并精读了部分内容。且还读了近十本传记,王水照与弟子合作的《苏轼传》《欧阳修传》、诸葛忆兵的《范仲淹传》、朱东润的《陆游传》都是写得很好的传记,还有其他人的苏洵传、黄庭坚传,虽然质量一般,但也了解了一些常识。
这些著作,有的是初读,有的是重读。每次重读,就想起了陶渊明的诗,《杂诗十二首》之六云:“昔闻长者言,掩耳多不喜。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真是如此。当年读这些书时,还觉得这是封建糟粕,有点不屑呢。如今再读,竟然讽颂数次,都不忍释手。难道真是老了?五十岁已过,也竟然“忽已亲此事”。所以,写作的过程,虽然辛苦,但是很愉快。一个寒假,一个暑假,基本就撰写家训了。
韩愈有诗曰:“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后魏张氏《诫诸子》说:“自我为汝家妇,未见汝父一日不读书。汝等宜各勤修,勿替先业。”可见,读书,是古人家训的根本。读书做什么呢?明理,做一个好人。这是最重要的。他们并没有把做官、发财作为家训的目的。今人值得深思之。
(作者系文学评论家,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