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村
【美丽乡村】
脱贫村
■ 罗道胜
5年前,我作为宁都县财政局的干部,受组织安排,挂点宁都县长胜镇山车村,进行精准扶贫工作。到2019年底,随着全县117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山车村实现了脱贫。
今年6月份,我因工作关系再次来到山车村的时候,正赶上宁都县的一批青年诗人在这里举办诗歌朗诵会。
仲夏的太阳,炽热地照耀着山车村碧绿的树,以及那一排排新盖的村舍。
走进村子,但见红墙黛瓦,道路整齐,空气中弥漫着乡村特有的草木芳香。跟着村支书参观他们的种植大棚,开始还以为只是普通的蔬菜大棚,一进去才傻了眼,这里养的全是世界各地的奇花异草。乔木、灌木,木本、草本,应有尽有,有的正在开花,有的已经挂果。万万没想到,在宁都县一个小村庄,竟有这般壮观的景象。
“这都是脱贫攻坚的成果。这几年,村里种植景观树3900株、果树7000株,栽植万寿菊10万株……”村支书如数家珍。
“兑现‘脱贫摘帽’的承诺,翠微大地、青山绿水,见证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攻坚战……”
“漫步在乡村田野,处处洋溢着别样风情;穿行在采摘园区,神采飞扬的村民喜悦无比;徜徉在村头广场,喜庆欢快的乐曲回荡天空……”
登台朗诵的诗人们,多是用热情和充满诗意的语言赞颂脱贫村的发展变化与农民的幸福生活,对于那些不远万里落户中国的奇异植物,倒无人提起。诗人们说起植物,主要是赞美桑树,说这里是一个桑葚的村庄,充满着甜蜜。
在中国的传统文学里,桑树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和中国几千年以来养蚕植桑的历史有着密切关系。直到如今,说到“桑梓”,我们知道就是在说故乡。桑树不只给蚕提供了可食的叶子,还结着可爱的桑葚,让人想起就口中生津。我家乡的村子里有一棵高大的桑树,上小学时,每到春天,我们就去采些嫩叶,养上10多条小蚕,等蚕老结茧,把那丝茧撕开铺在铜墨盒里蓄墨。老桑树和我们感情最深的,倒是那些紫黑色的果实。我们经常爬上树去,和鸟们争食这香甜的果实,弄得口舌紫黑紫黑的,被妈妈骂称“像是‘乌嘴驴’”。
其实,从《诗经》里看得出,几千年前,北方也在植桑养蚕。《魏风》是现在山西一带的民歌,《汾沮洳》里就写道:“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卫风·氓》一诗里还写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
桑葚,真的给了人许多美好的记忆和文学的想象。朗诵会下来,我就请村支书带我们去看他们的桑树。从一道小河沟的木桥上走过去,眼前便是一大片桑园。郁郁葱葱的,约有几百亩之多。这些桑树不像我见过的蚕乡的桑树那样低矮,而是树冠高大,枝干粗壮,叶片繁茂。村支书说,这是桑果树,桑叶并不养蚕,每年只是采用桑果。这一片林子到了采果期,可供城里人来采摘游玩。
上世纪90年代末,山车村就调整了农业种植结构,大面积栽植果桑,如今,已有5000亩桑田,成为全县最大的桑果种植基地。村里有一个果汁果酒公司,把桑果从采摘、加工到销售集于一体。一个既有经济效益又有诗情画意的产业,把山车这个脱贫村变成了宁都“都市里的村庄,城市中的花园”。
村支书告诉我们,这几年,村里经济一步一个台阶,2021年经济总量已逼近1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5065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村支书笑着说,“我们的变化就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发生的。这句话说是口号,但在我们这里就成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多亏前几年县里派来了扶贫工作队,让咱们村真正实现了脱贫……”村支书似乎拉开了话匣子。
驱车离开山车村,脑海中还在浮现着这个脱贫村一幕幕的场景。我想,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村民们必将创造出更加幸福的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梦想不会遥远。
(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县财政局)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