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采购报社主办 财政部指定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要闻 >> 世界无车日,今天你开车了吗?

世界无车日,今天你开车了吗?

栏目: 时政要闻 时间:2014-02-21 10:55:01 发布:管理员 分享到:

9月22日,又逢“世界无车日”。这项活动起源于1998年,发起人是一群浪漫的法国青年,他们在部分城镇限制汽车进入,只允许公共交通、无污染交通工具、自行车和行人进城,让城市在拥堵之中得到片刻喘息。十几年后,全世界上千个城市响应了这个纯真的倡议,其中包括来自中国的众多城市。

世界无车日:让绿色出行的理念深入人心

说起“世界无车日”的起源还要追溯到1998年。当年的9月22号,法国一些年轻人率先推出了“城市里没有我的汽车”这一活动,他们希望充斥着汽车身影的城市能够在这个活动的影响下得到片刻的宁静。活动发起后,一向支持绿色环保活动的法国人给予了这项活动热烈的支持,最后演绎为全国性的无车日活动。这项绿色活动的脚步从法国走向了欧洲。到2000年,欧盟的14个成员国和其他12个欧洲国家决定加入欧洲无车日运动。如今,据不完全统计,已有37个国家的近1500个城镇参与其中。现在越来越多亚洲和南美洲国家的城市也开始推广这项活动。

在“世界无车日”这一天,很多的法国市民会将自己的私家车停在车库,选择坐地铁和公交去上班;一些小城镇还会限制汽车进入,只允许公共交通、无污染交通工具、自行车和行人进城。还有很多热心的市民在网络博客上提醒自己的朋友在“世界无车日”这一天争取做到不开车,让自己生活的城市得到一天的宁静和喘息。

但是也有统计显示,欧洲各国举办无车日活动的城市和活动规模已经较活动开始之初大打折扣。比如从法国全国来看,2003年有98个城市参加“无车日”,2004年减少到72个,2005年只剩下56个。我也走上街头去询问巴黎市民如何看待世界无车日活动,很多人表示说都很认同这一活动是绿色环保的,如果这一天是周末,大家会尽量去避免开车;可是如果是上班日的话,可能还是会考虑开车。所以今年的无车日是个星期四,所以即使媒体倡议“无车出行”,很多人还是因为上班或者业务原因继续开车。

城市汽车数量急剧增长,交通拥堵日益恶化

根据公安部最新的统计数据,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的汽车保有量首次突破1亿辆,其中,2006年之后增加的汽车数量超过了5500万辆,仅今年前8个月,汽车保有量就已增加983万辆,其中将近80%的汽车是被个人或家庭购买的。这也就是说,“十一五”期间全国的汽车保有量几乎翻了一番,而个人与家庭买车成为这一轮汽车消费热潮的主力,私家车的普及也成就了中国的汽车工业,2001年国产汽车产销量是207万辆,而到了2010年这个数字达到了1800万辆,中国也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

伴随着汽车数量急剧增长的,还有国内各大城市日益恶化的交通拥堵,面对着马路上“龟速”前进的汽车长龙,面对着早晚挥之不去的汽车尾气,无论是无车者还是有车族感到的都是痛苦而不是愉悦。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一项调查显示,北京是中国上班用时最长的城市,平均为52分钟,其次是广州和上海,用时分别为48分钟和47分钟。可以想象,在这漫长的时间背后,一定满是令人无奈的各色堵车表情。

全国各地动态

西安“黄飘带”倡议无车日绿色出行

9月21日,西安“黄飘带私车公益联盟”的志愿者在钟楼附近倡议市民在9月22日“世界无车日”这天绿色出行。届时志愿者们的500多辆私家车也将休车一天。记者 黑枫摄
石家庄中山路部分路段交通管制

石家庄市“无车日”期间部分路段进行交通管制。

青岛号召机关干部尽可能封存公车

青岛市将在9月22日,倡导社会车辆尽量停驶,鼓励市民采用公共汽车、自行车和步行等方式出行。

北京增发公交300次

9月22日,北京市将38条公交线路将增发300车次,方便市民选择绿色交通出行。

为了方便该区域市民出行,38条途经线路当日增发300车次,其中重点增加早晚高峰运力的配备,预计增发100车次。在国家体育场东、国家体育馆、慧忠里等3处公交场站配备机动车。遇有突发的客流聚集情况,及时加入线路运营。

绍兴市弃用公车组织市民自行车宣传

实行公交出行便捷措施(9月22日)

延长公交营运时间、增加营运车辆密度,优化服务,提升公交形象,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加安全、优质、便捷的公交出行服务。具体由市交通运输局负责安排并向社会公布。

百名市民公共自行车骑游宣传活动(9月22日上午)

成都市中心车辆限行 

限行时间 9月22日10:00时起至15:00时止,共5个小时。

限行区域 以天府广场为中心,东以顺城大街、大业路为界;南以新光华街、红照壁街、金盾路为界;西以东城根街(金盾路口至羊市街路口)为界;北以羊市街、西玉龙街为界(不含上述道路)区域内的所有城区道路。

深圳:超六成市民大力支持“无车日”

昨日,记者就“无车日”的出行方式展开调查。截至发稿前,共有107名市民参与调查,其中72人表示愿意参加“无车日”活动。有46人坚定地表示“无车日”不开车,还有部分人称,除了“无车日”当天,以后也会尽量不开车或少开车。

中国毫无疑问应该回应欧洲人在世纪末叶发出的这一时代强音。无车日诞生在欧洲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欧洲人在深刻反省自己的父辈在数百年间创造出的工商文明。落后民族比之发达国家的最大优势是什么?是它可以观察先行者的路径和足迹,审视先行者的弯路和误区。发达国家中的批判声音,对于后来者是弥足珍贵的。

无车日是什么?是一个小小的、然而伟大的试验。说其小小,是因为其成本低廉。我们将一年中的364天都拱手送给了轿车,任凭轿车去占据“道路霸权”,放弃一天还不行吗?即使说一个都市放弃轿车哪怕一天都有代价,毕竟只是一年中的一天,成本绝不能说是高昂。说其伟大,则是因为它在身体力行地从事一项事关重大的城市交通方式的比较。

无车日反思:该“无”的是什么车?

作为后发国家,“无车日”这样的活动在中国更有特别意义。“无车日”无疑能够推动社会对汽车文明的整体认知,将汽车产业发展以及在汽车与城市的关系演变中已经遇到和将要遇到的问题,尽早置于社会关注视野之内,未雨绸缪地做出应对,从而更大限度地享受到技术成果和生活便利,同时又不被技术所役,兼顾环保。这样,尽早重视问题,拿出解决的对策,学会与汽车相处,社会代价、经济代价的付出将会小得多。

据称,中国的汽车保有量,最高可达4.5亿辆。可以想象,真到了那一天,城市的道路会多么拥挤,油价又会涨到什么程度。汽车制造业本身,能带动50多个相关产业迅速增长,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年来,国家对汽车产业大力扶植,降低汽车进口关税、小排量购车补贴、汽车下乡等政策连环出击,中国汽车产业不断扩张。目前中国已经连续两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汽车工业总产值也由2001年的4433亿增至2010年的43357亿元,十倍于当年。

在这样惊人的数字之下,我们似乎忽视了基本的国情———人口众多、资源紧张。中国城市道路的扩建速度,永远赶不上汽车生产的速度。未来,我们能够承受一个什么样的汽车社会?这是一个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思考并回答的问题。

其实,所谓“中国的汽车保有量,最高可达4.5亿辆”的说法,很大程度上是以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作为参照的,而在中国这个主要资源人均拥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国家,这样的汽车社会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也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中国城市无车日”不要成为表演秀

通过这几年观察,“无车日”的动静虽然一年比一年大,味道却变了。就拿今年的“无车日”来说,各地要么是像广州这样封存限制公车上路,要么就是像郑州、成都等城市,对部分路段实行交通管制,禁止车辆通行,都是围绕着“无车”做文章。窃以为,这是对“无车日”的肤浅理解,就算全马路的汽车集体消失一天,又能怎样?能达到唤起民众对环保问题重视的目的吗?

“无车日”当天,城市管理者不妨走上街头,看一看城市中消失的自行车道,闻一闻无处不在的汽车尾气,挤一挤公交车,体验一下公交族的“QQ表情”,只有切身体会了,才能知道今后怎么去过“无车日”,学会如何正确合理使用汽车。“无车日”不是简单地拒绝汽车,不是比谁家马路上的车少。大量削减不必要的公车,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工具,增加自行车专用道,提倡绿色出行等等,这才是“无车日”应该思考的问题。

低碳出行是顺应时代的趋势

做到一日无车,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难,要做到天天无车,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无车日能引起人们对日益遭受破坏的大气环境重视,就达到目的了。思想上有这根弦,对于个人来说,哪天都可以是无车日,只要那天开车对你来说不是必须的;对于炫富族来说,也不一定非要开着大排量的汽车轰足了油门上街,因为你跟其他人呼吸着同样的空气;倡导低碳生活也不仅限无车,少用一会儿空调、少开一会儿景观灯、关停一部分污染企业,都是卓有成效的节能减排措施。

责任编辑:

本文来源: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