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采购报社主办 财政部指定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政采头条 >> 政府采购风险当谨防

政府采购风险当谨防

栏目: 政采头条 时间:2014-02-21 10:51:06 发布:管理员 分享到:

本报评论员

在国际开放压力骤增和国内社会预期高涨的新形势下,步入深水区的政府采购改革已不再是一场自成体系、独享成败的“独角戏”。错综交织的矛盾、纷繁复杂的挑战以及无处不在的风险,构成了这项改革的“新剧情”。

无数的经济学达人已经论证过,在市场经济中,不存在风险的真空,风险是体制变迁的必然产物,而政府采购不是风险的绝缘体。

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实践也证明,改革越是深化,风险因素越是复杂。步入全面发展阶段后,随着采购范围的不断扩大、采购规模的飞速增长,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中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性矛盾进一步凸显。同时,由于国际经济贸易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内政府采购改革外部环境的变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中矛盾和冲突的“戏份”空前提高。

这种矛盾和冲突首先体现在监管层面。当前,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重心正由框架构建、扩面增量转向程序规范、过程控制。但监管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监管手段不够,预算编制和执行不到位,采购程序不规范,合同管理不严格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政府采购行为存在不符合法律法规和改革要求的风险,监管的预期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仍然存在偏差。

在采购执行层面,风险表现得更为直接和鲜明。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平均每天至少有两起供应商投诉事件发生。其中,大部分投诉都指向采购执行环节。这种风险一方面来源于供应商,主要表现为供应商竞争手段是否正当合理;另一方面则来源于招标机构,主要表现在操作程序的合法合规性、评定标环节的公平公正性上。

市场风险在政府采购领域体现出了风险叠加的特性。风险是市场的固有属性,但由于政府行为和公共权力的介入以及交易对象的公共属性,政府采购风险天生具备了市场风险与政府行为风险的双重基因,不只是市场上简单的贱卖或贵买损失,更包含了公共资源是否浪费的风险。

信息传播是政府采购风险的直接载体。近年来,我国政府采购信息化和透明度建设不断提高,全国平均每天约有1000条政府采购信息面向社会公开。信息的开放性本身是一把“双刃剑”, 正确的信息为社会公众监督政府采购行为提供了有力条件,使政府采购受到社会的空前关注,从而形成了有效的外部监督力量;而负面的、被歪曲的信息,则会酿成深层次的社会舆论危机。

在国际开放的压力下,政府采购还隐匿着更为剧烈的风险。随着GPA谈判的推进,我国的政府采购改革面临着国内政策与国际规则如何协调、衔接的问题。在本质上,这种问题是国际政治与经济关系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地防范和化解,政府采购风险有可能演变成为更大的国际政治和经济风险。

种种风险载道,内生矛盾与外在困扰交织,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已不可避免地步入了一个“多事之秋”。政府采购风险无处不在,不得不防。

在风险防范中,扁鹊曾有一段著名的医术高低之论: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最高;治病于病情刚刚发作之时,次之;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最差。扁鹊的观点告诉我们,最好的医术是治病于病发之前。那么,政府采购该如何做到防患于未然?

显然,这是摆在政府采购改革面前的又一重要课题。

 

责任编辑:

本文来源: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