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篇文章养大成人
【文学自由谈】
把一篇文章养大成人
■ 熊红久
聚会时遇一淑女,形貌优雅,气质端庄。深入交流,言语睿智,涵养丰赡。离别数日,依然心生缱绻。这与读到好文,竟多有相似之处。如此看来,好人与好文,应有同工之妙。外在形貌、内在气质和生命境界,构成了对一个人的综合评判。清雅的外形与芬芳的内心相互作用,萃取出女性的魅力和品质,通透、纯净而又色彩鲜明。就像我们对一部好作品的评价:语言鲜明、意境幽远、思想深邃。
阅读任何一部书,都从叙述语言开始进入,就像先看人的形貌那样,是兴趣的起点;而文章的意境则如人的气质,能引领读者情绪慢慢走向欢悦,是由页面向肌理的升华;作品的思想则好比人生境界,它用内在的精神品质,带给人们情感的崇敬和倾慕,是为人和为文的理想归宿,是作者期待抵达的文艺高峰。做人,都渴望立心志于天地;为文,都期待传精神于不朽。与好人交往,如沐春风,快意人生;与好文结伴,则陶冶性情,提升心智。
完成一篇好文与把孩子抚养成人,有着极为相近的路径。
构思便是孕育的过程。总会有某一个点触动了内心的情愫,诱发了创作的冲动。再围绕这个点,组织素材、挖掘细节、设计结构、积攒能量,脑海逐渐形成一个大致轮廓。酷似胚胎的进程,孕妇每天进食滋养,使胎儿慢慢成形。但没人能掌控胎儿的长相和性别,就像作品成型之前,作者也无法确定文章的体例和情感的走向一样。
语言是文章的皮肤,是精美礼品的包装,你只有一层一层打开,才能看到最美的礼物。读者是文字的饲养员,文字只有在读者目光里才能存活。所以,留住目光,就是留住文学活着的理由。一般来说,在完成三五百字的阅读之后,你的语言依然不能吸引读者,那么剩下的文字,极有可能卷缩在优质的装帧里,独自枯萎了。好的语言,既是好文章的基础,又是好文章的载体。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惊叹,翻开一页书,只读了几行,就内心欢喜,仿佛找到了失散多年的挚友,想迫不及待地与之推杯换盏,促膝谈心。甚至感觉每一个字,都是自己的亲人,这便是语言的魅力。恰如别林斯基所说:“听到这些语言,心中感到暖洋洋的,会让人心情舒畅。”
好的语言当然不会凭空产生,丰富地阅读和持续地锤炼,是必不可少的途径。语言的形成和作者的性格秉性、成长环境,甚至和描述对象、事物背景都息息相关。一般来说,新颖奇特、精准贴切、富有张力、内涵丰富等,都是构成优质语言的基本要素。语言最怕走平常路,就像一个人行走闹市,再宽阔的身体,也会淹没在人海之中。独辟蹊径,找到迥异而又恰当的语言风格,彰显独特的个性表达,才是赢得成功的有效法则。
意境是文章的情态,是弥散在字里行间的内在气韵。王国维在《人间词乙稿序》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携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意胜,或以境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这是将意和境统一起来的最早论述。他的后继者袁行霈在其《论意境》中有更贴切的表述:“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的营造,是构筑整篇文章气质的关键,是从语言里升腾出来的萦绕于胸的气场和磁力。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悄然浸润到作者的情绪之中,或喜或忧,或急或缓,启动了审美体验,感知了人情冷暖。主观思绪在客观意境的托举下,越飞越高也越飞越远。尤其是偏重于抒情类的诗歌和散文,意境营造的成功与否,决定了文章的品质,甚至成为评判好坏的标准。
要想成功把握意境,深入生活是不二法则。只有在深入实践中,发现生活的真实,扎根人民中体会情感的真挚,才能找到意境的母体——真情实意。要真抒情、抒真情。一切意境脱离了真实的情感、背离了事物的本质,都将成为断线的风筝。主观臆想只能生产虚无缥缈,肤浅表达只能造就无病呻吟。杨万里说:“闭门造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意境需要营造,步步为营、巧妙创造。作者要学会控制情绪,开篇就直抒胸臆,激越表达,发力太猛,会给读者造成坡陡路滑之感,使思维的车轮不当提速,出现打滑甚至侧翻。意境的营造近似登山,要亦步亦趋、循序渐进,巧妙引导读者拾级而上,最后水到渠成、豁然洞开。
主题思想是一部作品的灵魂,也是文学价值和文艺审美的意义所在。语言和意境,都要服从于作品的思想。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的个体劳动,因此,个人境界和修为,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作品的思想高度。有多高的吊塔,才能盖出多高的楼房。歌德说,“只有伟大的人格,才有伟大的风格”,深刻回答了人品与作品的关系。作者不同的人生历练、作品不同的表现内容、读者不同的兴趣爱好,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丰富多彩和主题思想的异彩纷呈。百花齐放当然是文学应有的生发状态,任何作品只要能够陶冶情操、启迪心智、给人以美好,就都有其审美的价值。但我们更倡导宏大现实题材和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只有构筑起精神层面的宏伟建筑,才能耸立起一个作家的丰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我想这既是作家要遵循的创作原则,也是作品要达到的思想高度。
把文章生产出来到养大的过程,就是赋予其深刻思想并作用读者的过程,就是用文学审美达到以文化人的过程,当然,也是积小砖片瓦到构筑大厦的过程。
—熊红久—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疆作家协会副主席,乌鲁木齐市作家协会主席,《天山》杂志主编。在《当代》《散文》《人民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150余万字。出版《记忆的河流》《回望》《天赐草原》《辽阔之上》等文学作品集七部。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