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采购报社主办 财政部指定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阳光副刊电子报 >> 苏州才子顾颉刚

苏州才子顾颉刚

栏目: 阳光副刊,电子报 时间:2017-09-14 17:33:40 发布:管理员 分享到:
【摘要】

知大师之大仰高山之高系列之十五

苏州才子顾颉刚

胡适:“……颉刚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个中心学说已替中国史学界开了一个新纪元了。”

余英时:顾颉刚是“中国史现代化的第一个奠基人”。

在中国史学界,特别是20世纪20至40年代的史学界,顾颉刚这个名字如雷贯耳。

1923年,30岁的顾颉刚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一夜之间暴得大名,成为史学界一颗新星。大名鼎鼎的胡适热情洋溢地称赞道:“……颉刚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个中心学说已替中国史学界开了一个新纪元了。”半个世纪后,当代著名学者余英时也评论说:“顾先生‘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之说之所以能在中国史学界发生革命性的震荡,主要就是因为它第一次系统地体现了现代史学的观念。”余英时认为,顾颉刚是“中国史现代化的第一个奠基人”。

1926年,顾颉刚出版其史学巨著《古史辨》,再次轰动史林,胡适称之为“中国史学界的一部革命的书,又是一部讨论史学方法的书”。《古史辨》的出版,标志着一个新的史学学派古史辨派的诞生,顾颉刚也当然地成了这一学派的创始人。

1893年,顾颉刚生于苏州悬桥巷顾家花园,祖父为他取名诵坤。顾家是苏州有名的书香世家,康熙皇帝下江南,曾特地题写“江南第一读书人家”赠之。

顾颉刚还被抱在怀里的时候,祖父就教他识字了。老妈子抱着他上街,他就指着招牌认字,店铺里的人诧异道:“这怕是前世带来的字吧!”他的祖父祖母甚至他家的几个老仆都很会讲故事,幼小的顾颉刚常常坐在门槛上听他们讲《山海经》。祖父带他上街或和他扫墓,看见一块匾额、一个牌楼、一座桥梁,必把它的历史讲给他听。这些都使他毕生受用。

顾颉刚幼时深得祖母溺爱,吃饭也让人喂,碰到吃鱼,一定要把刺挑净了才给他吃……为此,顾颉刚6岁上私塾时还不会端碗,一辈子都不会吃鱼。祖母在生活上对他如此娇纵,但在读书上却特别严格。一次天下大雨,顾颉刚想逃学,祖母却严厉地说:就是下铁,你也得去。在《玉渊潭忆往》中,顾颉刚回忆说:“我的一生,发生关系最密切的是我的祖母。简直可以说,我之所以为我,是我的祖母亲自塑铸的一个艺术品。”

打十一二岁起,顾颉刚便养成了买书的习惯。当年苏州观前街一带有20多家旧书肆,书很便宜,他常把吃零食的钱拿去买自己喜欢的书,一年下来居然可达五六百本之多。他的父亲戒他买书不必像买菜一般求益,他的祖母则笑他买书好像瞎猫拖死鸡一般不拣择。12岁那年,顾颉刚做了一篇题为《恨不能》的文章,表示“恨不能读尽天下书”。

1906年初,苏州第一所高等小学开办,顾颉刚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1908年转苏州第一中学堂。少年顾颉刚也曾做过一段文学梦,还和叶圣陶等几位好友成立了一个诗社,后来发现自己实在没有文学的灵感,才从此不敢妄想再“吃天鹅肉”了。

1913年3月,顾颉刚考取北大预科,1916年夏,考入北大哲学门。

进入北大哲学门是顾颉刚一生的转折点。在这里,他“静心研究他的哲学和古史,对人非常谦恭”。1917年,27岁的胡适出任北大哲学门教授,并采用“截断众流”的方法讲授中国哲学史大纲,令听讲者大为惊骇。学生中的激烈分子开始琢磨如何把这位“胡说”的年轻教授赶走。顾颉刚却有些与众不同,“觉得他讲的虽是哲学,不啻讲的史学,更不啻讲的是治史学的方法。他用实验主义的态度讲学问,处处是出我意外,入我意中”。顾颉刚想起了在学生中颇有领袖威望的同舍好友傅斯年,并劝虽不是哲学门的傅斯年“何妨去听一听呢”。结果,正如顾颉刚所说,“料想不到我竟把傅斯年引进了胡适的路子上去,后来竟办起《新潮》来,成为《新青年》的得力助手。”而在年轻的胡适看来,这批学生尽管“年轻但是却相当成熟,而对传统学术又颇有训练”,有“几个学生的学问比我强”,其中就包括“傅斯年、顾颉刚、罗家伦等人”。

1920年,顾颉刚从北大毕业。此后历任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授。1954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所研究员等职。

顾颉刚读书一向多而杂,且喜欢在书上加批注,并每每把读书时的见解疑问等等心得写成读书笔记,一生共写读书笔记200多万字。他还习惯用文言写作,如果要用白话文发表,就先用文言写一遍,然后再译成白话文。

作为名教授,顾颉刚长于研究,却拙于教学。当年在北大和燕大等校上课时,顾颉刚总是穿宽大长袍,戴一副白色金边眼镜,微驼着背,显得不苟言笑。虽然旅居北京多年,却仍然脱不了一口浓重的苏州口音,再加上有点口吃,所以上课时一般学生都不易听懂。他因此扬长避短,上课时很少侃侃而谈,除了发给学生大量资料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写板书,通常写满三四黑板,下课的铃声也就响了。虽然顾颉刚不善讲课,但他的板书内容却是精心准备的读书心得,很有见解,所以时间一久,大家也就认可了他这种独特的教学方法,觉得货真价实,别具一格。

顾颉刚爱才惜才有口皆碑。有的课选修的人少,他就让学生到家中上课,目的是充分利用家中的图书资料。在北京时,他家里有五间大屋都摆着书,最多时有五六万册,他全部对学生开放。碰到学生提问,他就从架上抽下一本讲解,由于对各类书烂熟于心,想要什么书他随时都能找到,这一功夫令学生叹为观止。

国学大师钱穆的出道与顾颉刚有着相当大的关系。1929年顾颉刚回苏州养病时,偶然读到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书稿,大为欣赏,当即对钱穆说:你不合适在中学教书,你应该到大学教历史。随后即推荐钱穆到燕大,并请他为《燕京学报》撰文。不久,钱穆就撰写了一篇名为《刘向歆父子年谱》的文章,并因此一举成名。以后顾颉刚又力荐钱穆到北大任教。

顾颉刚一生倾心自己的学问,却也有着一段缠绵悱恻的精神之恋,前后绵延半个世纪。1978年,已经85岁高龄的顾颉刚,重翻54年前的日记,看到1924年他和他所爱的人初识以及大家同游颐和园的情景时,写下“五十年来千斛泪,可怜隔巷即天涯”。

1980年12月25日,顾颉刚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程。        

(阳籍)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本文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第699期第8版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