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追忆
【散文】
奶奶追忆
■ 徐舟
大多数人对自己奶奶的印象,是慈祥的、温暖的,而我对奶奶的印象,是灰暗的、悲凉的。我奶奶是一个普通的农妇。奶奶一生命运多舛,连死后下葬时也不得安宁,她一共生了8个孩子,只有父亲和小叔叔两个人活了下来。
奶奶去世时我不到5岁,我自己对奶奶的记忆,仅仅是奶奶去世时的几个场景。其一是,瘦小干瘪的奶奶静静地躺在床上,脸上盖着一张黄色的纸钱,床头的柜子上搁着一碗米饭,米饭上放着两个带壳的鸡蛋,中间直直地插着一双筷子。妈妈跪在床前嚎啕大哭,姐姐在一旁也跟着小声抽泣。其二是,往常生产队只在逢年过节时才抓鱼,那一天,队长却张罗着从我家屋后的池塘里抓鱼。一网下去居然抓上了一条30多斤重的大胖头鱼,在大人们咋舌和孩子们艳羡的目光中,这条我从未见过的大鱼被送到了我家门口的打谷场上,有人找来洗澡用的大木盆,将盆反扣过来,然后把鱼架在上面,鱼头鱼尾都悬在盆底之外。鱼是用来招待送葬亲友的。好像就是从那天开始,我这辈子就和鱼结下了不解之缘,喜欢摸鱼、捕鱼、钓鱼,还有吃鱼。其三是,奶奶的棺材被抬到事先挖好的墓穴时,墓穴里却已经躺着一个人——一个活人。这个人死活不让奶奶的棺木下葬,说是这墓穴影响了她家先人的风水。父母亲朝着墓穴里的人以及当地的生产队干部磕了无数的头,嗓子也哭喊哑了。但是僵持到半夜,最终还是不得已挪了位置重新挖个墓穴下葬。按照家乡的风俗,这是很不吉利的事情。尽管时过境迁,儿时的心灵创伤早已平复,但每次回家乡给奶奶上坟时,那一幕还总是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关于奶奶的其他印象,都来自后来父母亲和村里老辈人的感叹: “孩子,你奶奶是个好人呀!”“你奶奶真不容易啊……”
奶奶青年丧夫。爷爷为了“躲壮丁”,在外面风餐露宿,因为喝生水而得了“大肚胀”病(即血吸虫病),无钱医治,拖了两年多病死了。那一年父亲5岁,还有各差他两岁的两个姑姑。奶奶拖儿带女守了两年寡,其间大姑姑不幸夭折。日子难以为继,奶奶咬咬牙改了嫁。父亲说,他记得自己扛着一根竹篙,跟着奶奶沿着家乡的龙眠河溯流而上(寓意是往上走、节节高),满怀着希望来到了新家。继爷爷光棍一人,三十多岁了,还是初婚,各方面条件可想而知。“贫贱夫妻百事哀”。改嫁之后,奶奶几乎没过上安生日子。继爷爷游手好闲,在家里看谁都不顺眼,经常发脾气打人。奶奶因为是寡妇再嫁,且带着两个孩子,所以凡事都顺着继爷爷,并且总是告诫父亲要听话、要忍让。父亲这辈子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应该是根源于此,连我的性格也间接受了影响。奶奶改嫁过来的第二年,生下了我的大叔叔,家境越发艰难了。可叹的是,继爷爷对奶奶和她带来的孩子不好也就罢了,对自己的亲生儿子竟然也不怎么样。家里偶尔有点好吃的,他只顾着自己吃,连亲生儿子也休想分一杯羹。大叔叔两岁多的时候,有一天,继爷爷从田里干活回来,估计是在外面受了点气,看见大叔叔坐在门口挡了路,就没好气地踢了他一脚。两岁多的孩子哪能受得住那一脚?没捱多久,大叔叔就死了。
奶奶的眼泪还没来得及擦干,新的磨难又接踵而至。队里“吃食堂”了。由于浮夸产量,生产队交完公粮后剩下的粮食已不多。本来如果一家一户算计着吃,再凑合着杂粮,还能勉强撑过来年春荒。可是在集体亢奋之下,大家把好日子过在了前头,仅半年光景食堂里就断了粮。中国农民的生存能力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断粮后又熬了几个月,但最终,几乎所有能弄到手的、可以吃的东西都吃光了,队里开始饿死人。隔壁家一个18岁的大姑娘饿得双目失了明,她摸索着想到生产队食堂里找点吃的,好不容易摸到了食堂门口,却再也没有力气跨过门槛,死在了食堂门口。9岁的小姑姑饿得只剩皮包骨头,站不起来。她饿得难受,叫哥哥端碗水给她喝。父亲说,小姑姑喝完水后,手托着碗搁在自己的肚子上,碗口还不到胸口的肋骨高。奶奶不忍心看着小姑姑活活饿死,她听老人说新鲜的杏仁能毒死人,就出去捡了一筐杏核回来。奶奶支走了父亲,砸出杏仁来,自己吃一颗,给小姑姑吃一颗。一边砸,一边吃。后来,口吐白沫的奶奶和小姑姑被人发现了,乡亲们拿着肥皂水从她们的嘴里灌下去。奶奶被救活了,而小姑姑终于吃饱了肚子,离开了这个世界。长大读书后,每当读到“杏花春雨江南”“红杏枝头春意闹”等带有杏的诗句时,我总是不合时宜地想起奶奶的杏仁。
为了给前夫保留一点香火,哪怕最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奶奶依然没有放弃,她宁愿让父亲自生自灭也不忍心拉着父亲一起赴死。为了救父亲,奶奶利用在食堂工作之便从食堂偷拿了一把米糠(稻壳和米粒之间的那一层膜)。因为怕炊烟暴露了目标,奶奶乘着夜色煮给父亲吃。还没完全煮熟,生产队干部就已闻香而至。奶奶被押到食堂里,反绑着双臂吊了起来,背上又压了一块和她体重差不多的石磨盘。我的家乡是平原河网地区,人烟稠密,一个自然村落就是一个生产队,不过几十户人家,乡亲们抬头不见低头见。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家乡本来民风淳朴,邻里友善。可是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不断暗淡,而丑恶则无限制地膨胀。生产队里不断有人饿死,18岁的姑娘饿得没力气跨过门槛,有的人却还有多余的力气搬起几十斤的磨盘来整人。奶奶羸弱的身体承受不住磨盘的重量,胳臂骨折了,人昏死过去。奶奶是个非常爱面子的人,这次事件对她精神上的打击远比她身体所受的摧残大。从那之后,爱说爱笑的奶奶变得沉默了,见人就低下了头。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晚年生活条件好了,继爷爷像是换了一个人。乡亲们又恢复了往日的善良和友爱。每逢我过年回家,村里的老人还会拉着我的手说起奶奶。奶奶心灵手巧,而且能吃苦,不惜力。她常常丢下家里的事情,去帮邻居们干活。谁家有了红白喜事或者造房垒灶等大事,奶奶总是不请自到,搂起袖子就干。生活再苦再累,纳鞋底、喂猪食时奶奶照样哼唱着黄梅戏。即便刚刚在家里挨了打,一看见乡亲马上就笑脸相迎。除了“吃食堂”那几年,家里做了什么新鲜小吃,总要背着继爷爷给左邻右舍送一碗。
奶奶50刚出头就结束了苦难的一生。她并不是得了什么不治之症,是无情的岁月榨干了她的生命。母亲时常唠叨:“你奶奶没有享过一天福啊!”父亲说:“奶奶最喜欢你这个大头孙子了!”赶上祖国发展的好时代,我现在虽然不富贵,倒也衣食无忧。“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是压在心里的一块石头。每当看见自己的孩子吃饭挑三拣四,我就想起眼睁睁看着自己孩子饿死却无能为力的苦命奶奶。奶奶,孙儿已无从为您尽孝,谨以此文作为对您的纪念,愿您和您早夭的孩子们在另一个世界里不再缺衣少食。
(作者单位:上海市政府采购中心)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