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进巅:借力社会责任黄海“弯道超车”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董事长李进巅
我们通过开发生产低速电动车、对传统汽车积极进行节能减排改造、发展液化天然气清洁能源汽车等3项措施,进一步提高黄海发展绿色和谐交通的实力。——李进巅
■本报记者 赵环宇
“民生与环保是汽车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全国人大代表、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董事长李进巅在两会期间大声疾呼。
那么,企业应如何承担起这份责任?这是否会成为民族汽车企业实现“弯道超车”的一次重要发展机遇?本报记者于日前走进辽宁曙光集团旗下的黄海汽车——一个与共和国同龄的民族汽车企业,独家专访了集团董事长李进巅。
何谓民生衣食住行
《中国政府采购报》:在两会期间您明确表示:“民生与环保是汽车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如今“民生”已经成为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一个概念,但是似乎每个人又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您如何理解“民生”这一概念?您认为什么问题可以构成“民生问题”呢?
李进巅:我认为简单来说,民生就是大多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我们从字面意义上来看,“行”就占据了四分之一的分量。那么“行”所涉及的无非就是路和车。
首都北京被戏称为“首堵”和“堵城”丝毫不为过,道路拥堵到可以用瘫痪来形容。当拥堵成为百姓出行的障碍时,当学生们无校车可坐,或是坐上了存在安全隐患的“夺命校车”时,“行”所涉及的民生问题不是显而易见吗?
《中国政府采购报》:您说的这些我确实深有体会,可以说“堵”的不是车,“堵”的是心。而对于一些问题校车带给我们的沉痛的教训,这些民生问题您认为民族汽车工业能够承担吗?
李进巅:坦率来说,与国外发展了上百年的汽车工业相比,研发能力、生产规模、发展的成熟度等方面的实力的确是民族品牌的短板。但是我们有自己的优势,我认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现状适应中国的现实情况。
首先,民生就是大多数人的基本需求,以私家车为例,我们现在要解决的是大多数人有没有、能不能的问题。以中国目前的道路情况,追求最高时速280公里的车有什么意义?其次,我们再说校车问题,在农村,中小学学生交通安全问题的严重性,用触目惊心来形容绝不为过。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发生中小学学生交通安全事故绝非仅此一例,在我国平均每天有近40名中小学生死于道路交通事故,这也是我为什么把它作为今年提案的主要原因。而在城市,校园门口是交通拥堵的难点,难在哪里?难在校车资源的缺乏。
所以说,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水平是可以满足大多数老百姓的基本需求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如何给予资源上的调配。
三大布局弯道超车
《中国政府采购报》:您曾经讲过,不要只想摘天边的玫瑰,而不理睬身边的鲜花。一步登天虽好,却难成正果。如何理解您这句话的含义?
李进巅:发展低碳经济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但是,面对共同的发展方向,每个国家的发展路径却是不同的。事实证明,凡是取得明显成效的,无不与本国的具体国情相吻合,无不从本国的资源状况、经济基础、技术实力等实际情况出发。而这正是我们的不足,忽视了愿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国外汽车工业发展的百年历史我们无法追及,但是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而非一味仿效,去奢求天边的玫瑰。以纯电动车为例,当前市场在售或即将进入市场的纯电动轿车基本都是高端电动车,价格大都在15万元以上,甚至有的达到20多万元,即便是享受国家高额补贴,但大部分人还是觉得价格偏高,同时担心充电设施不配套及电池的续航里程短、更换价格贵等问题,导致企业已上“公告”的纯电动汽车迟迟无法推出市场。
相反,低速电动汽车因为价廉物美,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在电动车的研发上我们与国外是同步的,这就是身边的鲜花。低速电动车在中国有巨大的消费市场,我认为这就是要找到的点,然后迅速形成规模,形成市场优势,再从市场优势向产业优势发展,最终形成技术优势,这才是弥补我们有待成熟的过程。
《中国政府采购报》:您所描绘的战略图是:不死守狭窄的高端市场,而应该去开发符合广大老百姓真正需求的广阔市场。借助市场优势,形成产业优势,最终实现技术优势。这是否也是民族汽车企业与洋品牌的竞争中的一次“弯道超车”的机遇呢?
李进巅:可以这样理解,我前面所说的是准确认识那个“弯道”在哪里,然后就要解决如何超车的问题。目前,我们通过3大举措,进一步提高黄海发展绿色和谐交通的实力。
一是开发生产低速电动车。当前,国内大部分城市城区车速限制在70公里/小时以内,低速电动汽车售价在3-5万元,车速在80公里/小时以内,充一次电可行驶100—150公里,总使用成本不到传统汽车的1/4。国产的物美价廉的低速电动车是城市最经济、最环保、最易推广的、老百姓买得起、用得起的交通工具。
从现实角度来看,发展低速电动汽车是推动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开启电动汽车大规模消费市场的最佳选择;从长远发展来看,通过低速电动汽车的技术升级,提升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又是未来发展高端电动汽车的必要阶段。在发展电动汽车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优先发展低速电动汽车更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也更有利于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发展电动汽车不要一下子把目标定得很高,而要从我们的实际出发,贴近市场需求。目前我们已经与中国南车电动车公司合作,优势互补,打造中国新能源客车的航母。
二是对传统汽车积极进行节能减排改造。通过从德国引进的技术,我们对传统客车进行了轻量化改造。一辆11米至12米长的客车可以减重1吨多,油耗从百公里27公升左右降至23公升左右。改造后的客车坚固性不变,舒适度有所提升。通过这样的节能改造,既节约了钢材,又降低油耗,减少排放,目前经过轻量化改造的客车已经投放市场。
三是发展LNG(LiquefiedNaturalGas液化天然气缩写)清洁能源汽车。LNG汽车的有害排放比燃油汽车降低约85%左右,综合碳排放降低约达95%左右,减排效果非常显著,是现阶段理想的替代燃料。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发达国家的重视。目前,包括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内,在一次性能源消费中对天然气的使用率,世界平均约占40%左右,而我国只占3%左右。作为国内公交客车的旗舰品牌,丹东黄海客车已成功开发出多款LNG城际及短途旅游MPB系列客车,并已批量投放市场。
《中国政府采购报》:我们看到您带领着曙光汽车集团,包括旗下的黄海汽车正在践行一个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以自己的方式破解民生难题。能否请您再提出一些建议,如何为像曙光这样的企业打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李进巅:其实在今年的两会上,我就结合我的工作实际,提出了很多关于破解民生难题的建议和提案。我认为涉及民生的问题就是公益事业,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调节,政府应该以有形的手,行使职能,发挥作用。
《中国政府采购报》:再次感谢您,我们也期望曙光汽车集团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取得更加傲人的业绩。
【记者手记】为造福而造车
7点钟,晨雾尚未散去,昨夜的雨让驱车前往丹东的路面依然湿滑,一种探秘的心情,让记者既兴奋又迫切,却不知疲惫。
吸引记者前往的并非那座位于辽东半岛,地处鸭绿江与黄海交汇处,中国最大最美边境城市——辽宁丹东的美景,亦非那“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红色经典记忆,而是那为抗美援朝前线修过坦克,与共和国同龄的民族汽车企业——黄海汽车。
如果将全国人大代表、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董事长,让黄海汽车重焕生机的总设计师——李进巅放在车间里,没人会把这位身着工装、并无出众外貌的老总与其他工人区别开。执掌一家年产值上百亿元的企业,他的身上没有霸气,有的只是他的直率带给人的感动。
出身寒微的他,16岁靠拉车养家糊口,40岁时才有了自己的一个小作坊——曙光机动车配件厂。1985年,在建厂之初,他就为村办小学捐款1000元,并资助了4户贫困家庭,历年来各种捐款逾千万元。
谈及这些,李进巅只是平静地说:“曙光是土生土长的丹东企业,我现在已经到了怀旧的年龄,感恩的心也越来越强烈。”
而谈到民生、环保等问题,这位全国人大代表则略显激动,“你说还有什么能比我们的下一代更重要?”在谈到校车事故的那些教训时,他直言“心痛”。在两会期间,他通过调研提交了加强我国校车管理的提案。打造代表中国最高品质校车也成为曙光集汽车团的社会责任。
他说他将曙光汽车集团看作自己的孩子,而这位“父亲”给孩子最重要的教育就是党性教育。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曙光集团的党建工作始终是李进巅的工作重点。他坦言,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曙光有过低谷,但从未迷失。
曙光汽车集团始终将“创造效益、造福社会”看作自身使命,而这位掌门人也无时无刻不在以造福社会的心境打造着中国人的汽车梦想。(赵环宇)
【相关链接】黄海绿色交通之路
2003年,黄海开始CNG客车的研发,并很快就拥用了系统的天然气客车设计技术以及丰富的制造经验。
2005年,由黄海推出的CNG公交车已在北京、石家庄、西安、银川等多个城市热销。
2006年,黄海客车确立了丹东黄海新能源客车发展的技术路线,开始进行混合动力以及纯电动车等新能源客车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2007年,黄海客车研究院电动车研究所正式成立。黄海客车已成为我国新能源产品最为齐全的客车制造企业之一。
2008年,在认识到LNG汽车具有续驶里程长、自重更轻的特点,使用更安全、更环保、加气站建设不受供气管网的限制等优势,黄海客车又果断地确定了以LNG为集团清洁能源产品的首选燃料。
2009年,黄海客车首批获得国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资格,10米以上大型天然气客车产量位于国内北方区第一位,产品销往国内各省市并远销东南亚、南美等海外地区。
2010年,LNG加气管网城市不断增加,黄海客车敏锐抓住这一细分市场,又创造性地开发出国内第一款大型LNG城际客车,同时形成系列化扩展,目前已有多款LNG城际及短途MPB批量投放市场。
责任编辑: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