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采引入ESG:破冰之后如何推广
【探讨与思考】
政采引入ESG:破冰之后如何推广
■ 本报记者 吴敏
近日,北京市率先完成国内首个将落实ESG理念作为加分项的政府采购项目。ESG应用于政府采购领域的意义何在?这种政府绿色采购的创新举措能否在全国推广?需注意哪些问题?近日,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
为创新点赞
“北京市积极探索ESG在政府采购领域的应用,这样的创新实践值得肯定。”上海市政府采购中心原调研员马正红表示,ESG报告是企业系统披露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领域表现、目标与风险的综合性报告,核心在于展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及绿色低碳贡献。在政府采购中引入ESG理念,从国家层面讲,契合国家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又能有力推动ESG体系高质量发展,为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未来筑牢坚实基础;从政府采购层面讲,是政府绿色采购的又一项创新之举,是落实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具体体现,也丰富了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内容。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相关负责人也表示,ESG与政府采购的结合,精准契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政府采购通过ESG指标导向倒逼企业落实“双碳”目标,优化低碳技术与生产工艺,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降低供应链环境风险,助力产业绿色转型。同时,ESG评价推动企业完善内部治理、加大绿色技术等创新投入,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
可行性分析
将ESG理念应用于政府采购并推广,是否可行?
马正红认为,在政府采购评审中,将ESG理念纳入加分项具备合理性与可行性,但不宜作为准入门槛。政府采购肩负政策导向功能,把ESG理念纳入加分项,正是其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推动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但是在推广过程中,可借鉴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政策的经验,通过试点城市建设摸索前行,不能搞“一刀切”。
四川省政府采购中心副主任马丹表示:“在政府采购评审中引入ESG理念,以促进政府绿色采购具有可行性,但需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逐步推进。主要原因是,ESG评价标准的科学性与统一性问题。当前国内ESG评价体系尚在发展阶段,不同机构的评价标准和指标权重可能存在差异,缺乏官方统一的标准。若全国各地在政府采购中采用的ESG评价标准不清晰、不统一或不够贴合政府采购的特点,可能导致评审过程中出现主观性过强、企业无所适从或引发不公平竞争等问题。”
上述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负责人表示,国际实践给我国提供了成熟而可借鉴的经验。例如,欧盟及成员国已形成系统性经验,相关做法经实践验证可有效推动绿色转型,且具备可复制的实施路径。
据了解,德国在联邦采购法中要求至少20%合同纳入公平工资、多样性等社会标准;法国将CSRD报告(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纳入公共采购要求,强制企业披露供应链ESG(环境、社会、治理)风险;荷兰以CO2绩效阶梯作为评标标准,倒逼企业降低碳排放。
困难及解决办法
如果将ESG理念应用于政府采购,应注意哪些问题?
马丹指出,如果将ESG纳入政府采购评审加分项,可能出现排斥小微企业的问题。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参与ESG评级过程中,将面临信息收集、整理和披露的能力不足或成本过高的问题。
马正红认为,将ESG理念应用于政府采购,核心是平衡“政策引导性、实操可行性、企业公平性”,重点规避评级成本高、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上述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负责人表示,需重点解决成本、标准、公平性等几大核心问题。其中首当其冲的是控制ESG评级成本,避免增加企业负担。
综上,如果将ESG理念应用于政府采购并进行推广,其障碍主要集中在企业成本以及评价标准上。那么,这些问题如何解决?
马正红建议,将ESG理念应用于政府采购并设置加分项,需贴合采购项目属性,不搞 “一刀切”,优先在绿色采购、大额项目中试点推行,普通项目及专门面向小微企业的项目可暂不纳入。加分权重需适度把控,建议控制在总分的3%—6%,ESG指标需转化为可量化的评审项(如节能节水措施、碳足迹报告等),避免主观性过强,避免过度挤压价格、技术等核心评审指标的权重,影响小微企业的得分公平性以及增加成本。
在标准统一方面,马正红认为,当前ESG披露存在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等多重口径,需先明确统一的适用标准,同时推行“一次评级、多次使用”机制,即企业提供的ESG相关证明文件,可在1—3年内的同类采购项目中重复沿用,无需重复出具。
上述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负责人提出以下3方面的建议。
一是控制ESG评级成本,避免企业负担。比如,推广共享服务平台应用,鼓励企业使用国内已建成的可持续供应链服务平台,依托平台共享监测资源,减少企业自建系统的成本投入,通过平台标准化流程提升评价效率;建立“一次评价、多方采信”机制,推动政府采购、供应链合作、政策扶持等场景共享ESG评价结果,避免企业重复接受审核,降低中小微企业成本;配套提供集中化培训、技术指导等普惠性服务,帮助企业快速掌握ESG建设与评价要求。
二是统一评价标准,确保公平可比。构建“国际接轨+中国特色”的标准体系,以国际标准为基础,衔接国内“双碳”目标、供应链安全等战略要求,明确政府采购场景下的核心指标——环境领域聚焦碳减排、污染物治理等,社会领域突出劳工权益、安全生产等,治理领域强调合规管理、内控建设等,避免企业因标准混乱导致无所适从。规范评价机构资质管理,优先采信具备国际互认资质、参与国家标准制定的专业机构的评价结果,建立机构准入与退出机制,杜绝相关机构乱收费、乱评级现象,保障评价结果的权威性与公正性。
三是兼顾企业差异,避免“一刀切”。按行业、规模分类设置指标,针对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不同行业,结合行业特性确定差异化ESG重点,如制造业侧重碳减排与资源循环利用,服务业侧重客户权益保护与社会责任履行;对大型企业要求全维度ESG评价,对中小企业简化指标体系,聚焦合规性、基础性要求,降低中小企业参与门槛。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