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交出上半年绿色成绩单
【重点关注】
财政部交出上半年绿色成绩单
■ 本报记者 吴敏
近日,财政部发布2025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指出,财政加力推进降碳减污扩绿,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其中,政府绿色采购政策不断完善。
政府绿色采购政策不断完善
报告指出,政府绿色采购政策不断完善。在全国101个城市(市辖区)的医院、学校、办公楼、体育馆等9类政府工程中,采购符合标准的108种绿色建材产品,大力发展装配式、智能化等新型建筑工业化建造方式,带动建材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对此,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徐韬表示,政府绿色采购政策持续优化完善,成效日益凸显。上半年在全国百余个城市、涵盖九大类政府工程项目中,大规模采购百余种绿色建材,并积极推广新型建造方式,充分彰显了政策的前瞻视野与战略布局。这一举措不仅为政府工程提供了环保、优质的建筑材料,有效提升了工程品质,更有力推动了传统建材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加快了产业升级步伐,为实现“双碳”目标注入了强劲动力。展望未来,期待政策持续深化落实,引领行业迈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绿色发展新阶段。
报告也明确部门年度公务用车采购总量中新能源汽车占比原则上不低于30%,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目前,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规模占同类产品采购规模的比例超过85%。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经营发展部部长、高级工程师李思彤表示,上半年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规模占同类产品采购规模的比例可观,与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制度的施行密切相关。
以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制度为例,2004年我国开始实施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制度,2007年实施强制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制度21年来,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制度不断完善,人员队伍不断壮大,操作流程不断规范,产品范围不断拓展,采购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制度在节能降碳、促进企业绿色转型、引导公众绿色消费和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政府采购对节能环保产品制度的引导,社会意义重大。”李思彤说,以节能产品采购为例,一方面,通过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尤其是节能产品强制采购可以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使节能产品在生产上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从而使产品成本降低,在销售价格上与传统产品相竞争。另一方面,政府采购可以促进全社会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和提升,从而拉动整个绿色消费市场的扩大。更为重要的是,政府采购的竞争性会对众多供应商产生激励和促进作用,供应商必须顺应市场的每一个变化才能生存和发展,政府采购产品的标准和要求会很快转化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标准及检验标准,极大地推动了技术进步,推动了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多年来实践表明,实施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制度是从源头上降低政府机构能源消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节能产业发展、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
财政加力支持降碳减污扩绿
除了政府绿色采购政策不断完善外,财政在加力支持降碳减污扩绿方面成效显著。
一是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财政部下达大气污染防治资金340亿元,深入推进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治理,抓好大气污染治理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上半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2.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3.8%,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下达水污染防治资金267亿元,以长江、黄河等为重点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通过竞争性评审支持开展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上半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89%,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下达土壤污染防治资金44亿元,支持土壤污染源头预防和风险管控,以涉重金属历史遗留尾矿库治理等为重点,推动开展土壤污染溯源及风险防控。上半年,全国土壤环境风险持续有效管控,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农用地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
二是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有序推进。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关于深入推进大江大河干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下一步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安排引导奖励资金支持地方开展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截至目前,已推动全国24个省份建立了30个跨省流域补偿机制,江苏、福建、四川、云南等省实现了省内重点流域补偿机制全覆盖,自上而下贯通、多个层级共同发力的生态环境共治格局初步形成。
三是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持续开展。财政部下达资金50.5亿元,支持地方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下达资金49.5亿元,支持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碳汇能力。下达资金37.8亿元,支持沿海城市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下达“三北”工程补助资金100亿元,支持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巩固防沙治沙成果,实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偿和“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奖补政策,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下达资金867亿元,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支持油茶产业发展,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修复和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实施生态护林员补助政策,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和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等保护,强化森林草原防火和林草有害生物防治,为林草生态保护修复提供有力支撑。
四是碳达峰碳中和稳步实施。财政部继续强化对清洁能源推广和应用、重点行业领域低碳转型、碳汇能力巩固和提升等重点领域保障。下达专项资金50亿元,引导相关企业规范开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规范化环保化拆解,促进固体废物资源循环利用。发挥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撬动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加大对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等重点领域投入。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推动生产要素向绿色低碳领域倾斜。制定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绿色主权债券框架》,今年4月在英国伦敦发行首笔60亿元人民币绿色主权债券,英国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国际投资者等各方给予高度评价。
五是促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财政部支持非常规天然气增储上产,提升国产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推动我国风电、光伏、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和技术水平保持全球领先。支持开展燃料电池汽车城市群示范、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汽车以旧换新、新能源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等工作,持续推进交通领域节能减排。
业内专家表示,政府采购项目作为财政资金加力支持降碳减污扩绿重要的落地手段,作用不容忽视。尽管这些绿色采购项目在报告中没有具体统计,但它们已成为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的重要力量。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