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采购报社主办 财政部指定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理论实务 >> 理论前沿电子报 >> 浅析人工智能在政府采购中的职能定位

浅析人工智能在政府采购中的职能定位

栏目: 理论前沿,电子报 时间:2025-10-24 09:24:36 发布:管理员 分享到:
【摘要】

【从“辅助工具”到“决策核心”】

编者按:随着生成式AI在自然语言处理上的突破,政府采购正迎来智能评审的新阶段。那么AI在政府采购尤其是评审过程中应该充当哪种角色?是辅助评审与决策还是逐渐向解放采购人和监管部门独立评审的方向发展?对此,本版邀请业内专家,探讨AI在政府采购中的职能定位,分析AI在政府采购评审过程中从“辅助工具”向“决策核心”演变的可能性与边界,为政府采购现代化发展提供建设性思考。

浅析人工智能在政府采购中的职能定位

■ 焦洪宝

近年来,人工智能逐步渗透到公共采购的不同层面。以阿尔巴尼亚任命AI“迪埃拉”担任政府虚拟人工智能部部长为例,人工智能凭借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以及“不可收买”的廉洁形象,被广泛引入公共采购项目评审等政府公共事务管理工作之中。在我国,已有国有企业在招标采购中引入无人智能评审系统以替代评标专家,部分地方集中采购机构也陆续试点智能辅助评标系统参与政府采购。可见,人工智能进入政府采购领域已是大势所趋。然而,人工智能在政府采购中的职能定位,仍需更加明确的政策予以界定。

人工智能被寄予厚望

人工智能在政府采购领域的成长是一个渐进过程。在网络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政府采购正逐步从电子化向数智化转型。例如,欧盟在2014年发布的《公共部门采购指令》中要求政府为供应商在线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等认证文件,以方便供应商编制响应文件并参与投标。2025年8月,美国联邦政府采购工作的主导机构——总务管理局,就拟建立由AI深度赋能的采购生态系统向业界征求意见。

仍以阿尔巴尼亚为例,该国较早引入ChatGPT的研发团队共同打造国家电子服务平台,实现在线公共服务与文件资料访问,并在加入欧盟的谈判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该国总理表示,人工智能能够客观评估招标投标文件,避免出现诸如在隧道建设项目中要求投标人具备音乐系统建造业绩等不相关的评审要求,也能排除人为干扰,防止对特定投标人给予优先对待。借助人工智能,政府有望将评定中标人的职责逐步交由人工智能负责,从而确保招标过程中所有公共开支百分之百透明。由此可见,人工智能不仅可在具体采购项目中辅助采购人进行评审决策,更有可能深度参与政府采购治理,推动从技术到制度的深层次变革。

人工智能职能定位不清容易带来风险

作为以数据处理模型为核心的计算工具,人工智能依赖算法、算力、数据三大要素,但其应用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以参与政府采购评审为例,人工智能的评审结论虽然是通过对投标文件符合性的客观核查得出的,但所参照的数据信息来源未必经过准确界定与核实。如果人工智能在参与评审时,仅对招标投标文件本身进行核查对比,或结合外部大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可能出现不一致。此外,不同系统或训练程度不一的人工智能,对同一份投标文件的判断也可能存在差异。随着技术进步,人工智能凭借高效的综合信息处理能力,其评审的准确率自然会不断提高,甚至有望超过人工评审的平均水平。

职能定位不清会导致人工智能在采购应用中面临多重风险。一是信息泄露风险。人工智能将所有投标文件作为语言数据纳入运算过程,在实现信息全部公开透明的同时,会获取所有投标人在历次投标中搜集和制作的包含各类商业数据的海量信息,其中可能涉及大量商业秘密。为完成具体采购项目的评审和对整个采购流程的监管,人工智能也会不断在线搜集与采购项目有关的网络信息,可能导致采购项目和投标人的敏感信息被泄露或滥用,加剧不正当竞争。二是运算错误风险。人工智能主要依赖语言信息处理,若未框定信息来源范围,可能难以辨别信息真伪,影响运算结论的可靠性。三是被利用作为逃避责任的工具。如果将人工智能错误定位为“超级裁决者”,完全取代专家评审和采购人定标,直接采纳其运算结果,并以“机器无法问责”为由规避主体责任,将严重损害政府采购的公信力。

人工智能职能定位的分层设计与风险防范

人工智能作为技术手段融入政府采购治理已不可逆转。其作为智能工具赋能政府采购制度,需有清晰的角色设定。《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要“加快人工智能在各类公共资源招标投标活动中的应用,提升智能交易服务和监管水平”。笔者认为,主要是从交易服务和监管两方面加强人工智能的应用,故应围绕这些内容对人工智能进行科学职能定位。

首先,人工智能可承担政府采购中大量程序性和事务性工作。由于人工智能可全天候运行,能全程参与政府采购各环节,包括采购需求调查、文件草拟、答疑解惑等。通过预设程序,人工智能可高效处理重复性工作,并综合运用语音、视频等手段,营造更加公平、开放的政府采购市场环境。

其次,在提升采购交易效率方面,人工智能可发挥其大数据处理能力,辅助评审工作,筛查关键信息并开展数据分析,大幅减轻人工负担。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阶段,参与具体项目评审对于人工智能而言仍属创新性、一次性的任务,其运算结果难以重复验证,故应将其定位为辅助人类决策的“智能工具”。即便人工智能作为评审委员会成员参与评审,也应与评审专家共同完成中标候选人的推荐工作,以避免因完全依赖人工智能决策而带来信息与算法安全风险。

最后,基于不受人为利益干扰的独立性,人工智能可作为政府采购全流程的监督员,严格执行采购政策与评审标准,压缩随意裁量空间,成为反腐利器。人工智能可构建风险模型识别围标串标嫌疑,结合市场数据分析投标报价的合理性,记录异常评审行为,甚至自动回应质疑与投诉。如果对人工智能开放全流程政府采购监管系统且形成自动决策机制,则应将其纳入高风险人工智能系统管理范畴,仅由政府部门负责运营,以防被外部操纵。

总之,人工智能有助于提高政府采购的规范性与透明度,但其能够参与的具体工作及所创造的价值,仍取决于能否在科学合理的采购制度基础上实现精准的技术复刻。人工智能本身亦需持续研发投入,其功能设计应紧密结合预设目标,分角度、分层级明确职能定位,在成本、效益与风险均衡的框架下有序推进。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本文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第1479期第8版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