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形态融入政采体系
【迭代与变革:电子卖场向何行】
编者按:随着框架协议采购方式的逐步铺开,各地政府采购电子卖场(网上商城)建设的脚步有所放缓。电子卖场还有新建的必要吗?到底应该“卖”哪些东西?如何监管?电子卖场的竞争如何开展?怎样吸引和留住供应商,实现良性循环?种种困惑和疑问不断涌来。本报特开设此专栏,邀请业界大咖和一线采购人员共同探讨,为电子卖场未来发展“出谋划策”,敬请关注。
以新形态融入政采体系
——深圳电子卖场的实践与启示
■ 黄长山
在政府采购改革的浪潮中,小额零星采购始终是提升行政效能、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一环。作为全国政府采购改革的“先行者”,深圳早在2014年便率先探索“互联网+政府采购”模式,建成全国首个政府采购网上商城——深圳政府采购电子卖场,开启了零星采购数字化、平台化、阳光化的新时代。如今,随着《政府采购框架协议采购方式管理暂行办法》的全面实施,深圳再次站在改革前沿,推动电子卖场向“全流程、全线上”的框架协议采购系统转型升级,重塑政府采购生态。
从协议供货到电子卖场的制度演进
我国政府采购制度自2003年政府采购法实施以来,逐步建立起以公开招标为主、多种采购方式并存的体系。然而,对于集中采购目录内、多频小额的零星采购项目,长期缺乏高效、规范的执行机制。早期普遍采用的“协议供货”和“定点采购”模式虽在初期提升了采购效率,但随着执行深入,逐渐暴露出“质次价高”“专供产品”“重程序轻结果”等问题。部分供应商通过入围形成事实垄断,采购价格高于市场价,甚至出现“低价中标、高价耗材”的乱象,严重损害了政府采购的公信力。
为破解这一困局,深圳于2014年创新推出政府采购电子卖场,将协议供货的线下模式迁移至线上,实现商品上架、比价、下单等全流程电子化。这一模式不仅大幅提升了采购效率,更通过信息公开、价格可比、全程留痕,有效遏制了暗箱操作,成为全国电子化采购的“样板工程”。
框架协议采购重塑电子卖场功能定位
2022年,财政部出台了110号令,正式确立“框架协议采购”作为小额零星采购的法定方式,明确由集中采购机构负责第一阶段的供应商公开征集工作,采购人负责第二阶段的合同授予工作,实现“一次征集、多次成交”的高效机制。这一制度设计,标志着政府采购向法治化、标准化模式跃迁。
在此背景下,深圳迅速响应,于2024年正式启动政府采购框架协议采购系统建设,并于3月16日发布试运行通知,同步制定《框架协议采购事项标准化操作服务规则》,构建起覆盖征集、评审、入围、下单、履约、评价的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该系统实现“全流程、全线上、全功能”运行,真正将框架协议采购的两个阶段集合于一个平台,有效解决了部分省市因依托电子卖场实施框架协议采购,仅能完成第二阶段交易、与第一阶段征集脱节所导致的流程“割裂”问题。
2025年8月21日,深圳已完成集中采购目录内品目从电子卖场向框架协议采购系统的全面过渡,原电子卖场中对应品目已强制下架,标志着深圳政府采购进入“框架协议采购”的新阶段。
电子卖场转型为综合性服务平台
尽管集中采购目录内品目已转向框架协议系统,但电子卖场并未完全“退场”,而是实现功能重构与价值重塑,转型为满足更广泛采购需求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目前,深圳政府采购电子卖场已发展为集“框架协议采购系统、E商城、行业馆、乡村振兴馆、中介超市、定点酒店”等于一体的多功能集成门户。其中,E商城成为集采目录外、限额标准以下零星采购的核心载体,为全市各级采购单位提供一站式采购服务。
与主流电商平台相比,E商城具有显著优势:一是公开征集,专家评审,严选入驻供应商,确保商品及服务质效;二是品类聚焦精准,设立办公设备、数码通信、劳保用品、服务类等专区专馆,更契合行政事业单位实际需求;三是结算机制灵活,支持“先货后款”“月结支付”等方式,有效缓解经办人员垫资压力;四是价格监管严格,建立价格监测机制,确保商品价格不高于主流电商平台,多种采购工具,实现“可比价、可追溯”,节资高效;五是数据赋能监管,目录外小额多频采购行为纳入统一平台,采购单位数据报表一键可查,监管部门可实时掌握采购动态,实现“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事后可查”,大幅提升廉政风险防控能力。
据统计,截至2025年7月,E商城已培育销售额超千万元的供应商32家,超百万元供应商近200家,成为助力中小企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平台。
电子卖场的“饱和”与“新生”
当前,全国多地正推动“一地征集、全省可用”的框架协议采购模式,强调系统互联互通与资源集约共享。在此趋势下,是否还需要新建电子卖场?似乎已无必要。一方面,政策导向明确支持框架协议采购方式的法定地位,避免重复投资;另一方面,集采目录外已有成熟平台如深圳公共资源交易中心E商城,其具备强大的技术支撑与运营能力。新建电子卖场既无政策空间,也难敌垂直赛道的“头部效应”。电子卖场未来可探索功能深化与生态构建,强化服务属性,从“交易平台”向“服务平台”升级;拓展应用场景,激活供应商生态,通过信用评级、履约评价等机制,吸引并留住优质供应商,形成良性竞争生态。
正如深圳公共资源交易中心E商城所展现的:只有让供应商“愿进来、留得住、做得好”,平台才能真正“活起来”。目前,头部供应商已纷纷在E商城深耕布局,并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这正是平台价值的最佳印证。
从“协议供货”到“电子卖场”,再到“框架协议系统+E商城”,深圳政府采购的每一次转型,都是对效率、公平与廉洁的不懈追求。电子卖场并未消失,而是以新的形态融入政府采购体系,成为支撑“放管服”改革、推动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设施。
未来,深圳将继续坚持“制度+科技”双轮驱动,以数据为纽带,以服务为核心,推动政府采购向更规范、更透明、更智能的方向迈进,为全国政府采购改革贡献更多“深圳智慧”与“深圳方案”。
(作者单位:深圳交易集团有限公司)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