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启采购新局
【人工智能+政采新观察】
编者按:国务院“人工智能+”行动方案的出台,为政府采购领域注入了数智化变革的强劲动力。从“电子化”到“智能化”的跃迁,从需求定位、市场培育到交易流程再造,政府采购正迎来全方位、深层次的转型机遇。为此,我们开设“人工智能+政采新观察”专栏,汇聚政策解读、学界洞见与企业实践。在这里,您能探寻到AI在招投标执行、智能监管、纠纷解决中的流程变革,也能看到企业场景落地中的创新突破,以及行业共同面临的技术兼容、数据安全、法律界定等现实挑战。我们期待通过这些深度内容,为关注政府采购变革的各界人士搭建交流平台,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政府采购深度融合,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智”启采购新局
——企业代表热议“人工智能+”如何重塑政府采购生态
■ 本报记者 张明柳
政策“搭台”企业“唱戏”
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份文件对AI在政务场景,尤其是公共资源招标投标活动中的应用规划,点燃了企业界探索“AI+ 采购”的热情。
“《意见》为企业送来了实实在在的‘商机礼包’,我们探索技术落地的方向感更足了。”烟台摩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摩智)总经理刘忠伟的感慨,道出了众多企业的心声。在政策东风的吹拂下,企业纷纷结合自身技术与资源优势,推动AI在采购与政务场景的应用从设想走向落地。
湖南百晓生企业咨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晓生)董事长夏博分析指出:“政务服务与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天生就是AI落地的‘沃土’——流程标准化、数据量大、覆盖范围广,刚好契合AI的技术优势。”如今,智能政务服务已形成“智能导办精准对接需求、自动审批压缩时限、视频帮办下沉服务、数据分析洞察趋势、智能监管防患未然”的完整链条,多地智慧政务大厅的实践早已证明其价值;而在采购领域,AI更像一位全流程“管家”,正拆解采购各环节的“堵点”。
博思数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认为,人工智能在招投标领域的应用正在深刻重塑传统采购监管与执行模式。在监管层面,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违法违规线索的智能挖掘,通过自动抓取异常交易数据、精准识别围标、串标等风险特征,显著增强监管穿透力和主动性,大幅提升监管效率与覆盖面,切实保障采购流程的规范性与透明度。在采购执行环节,人工智能有效优化评审流程,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全面提升评审工作质量与效率。
从已落地的实践案例中,更能清晰地看到AI在采购领域的应用方向。广州希姆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希姆半导体)AI技术总监肖正宇介绍,公司已在黄埔政务服务大模型智能体、公共采购智能体协管平台落地,并识别出多个具备高可行性的优先场景。今年4月,广东省广州市政府采购中心与希姆半导体联手打造的“彩翼公共采购智能体协同管理平台”正式上线,质疑处理、合规审查等智能体“各显神通”,还开放第三方接入通道,形成一张覆盖采购全链条的智能服务网。
百晓生集团的“AI标书精灵”,则成为企业投标的得力“助手”:靠自然语言处理和知识图谱技术“吃透”招标要求,快速生成标准化标书;全流程可视化监控每一步进展,智能风险识别功能及时提醒潜在问题,大大降低废标概率;开放架构还能打通电子政务系统的数据“关卡”。
摩智则聚焦监管领域,已在“四类”违法违规行为审查、行政裁决改革中“用活”AI,未来还计划把风险预警场景纳入智慧监管“版图”。
落地还有“坎”要跨
尽管企业探索“AI+采购”的热情高涨,但技术真正要嵌入政府采购流程时,仍有不少“拦路虎”。
首当其冲的是技术兼容性“鸿沟”。不少企业坦言,很多政务部门的信息系统早已“服役多年”,架构老旧,跟不上AI技术的“新步伐”。要让两者“牵手”,不仅要花大价钱升级改造,还得耗费大量时间调试——这对技术实力有限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一道难跨的坎,甚至可能被挡在政府采购智能化的大门外。
比技术更棘手的,是数据“顽疾”。“数据拿不全、用不顺,就算AI模型再先进,也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刘忠伟的话点出了关键。一方面,采购数据分散在多个部门,有的不完整、有的格式乱、有的访问难,直接拖慢AI分析的“脚步”;另一方面,采购与政务数据中藏着不少敏感信息,当前收集整理的规范性不足,不仅会让算法效果“打折扣”,还可能引发数据泄露风险,损害公共利益和政府采购的公信力。
算力“不给力”和制度“空白”,也让企业犯了难。肖正宇坦言,从芯片、操作系统到AI框架的自主可控链条,还存在不少兼容适配“卡点”;而政务与采购场景对数据安全要求极高,通用算力基础设施根本满足不了AI对实时性、稳定性的高要求。
更让企业揪心的是制度“空白区”:AI在政府采购中的法律地位不明确,要是智能评标出了争议,该谁来负责?AI做出的决策,到底有没有法律效力?这些问题没答案,企业推进应用时难免“束手束脚”,生怕踩了“红线”。
除此之外,人才缺口等难题也不容忽视。夏博表示,同时懂AI技术和政务、采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一才难求”,直接制约技术落地。
产业合力破局迎“新机”
就在企业被技术、数据、制度等难题绊住脚时,产业端的龙头企业主动“挺身而出”,针对行业“有算法无算力、有算力无调度、有场景无平台”的核心痛点,用技术创新搭建起政府采购智能化的支撑“骨架”。
中科曙光总裁助理、智能计算产品事业部总经理杜夏威告诉记者:“为确保‘人工智能+’行动的顺利实施,我们必须拥有与之匹配的、能够支撑全面智能原生的AI基础设施,推动中国AI产业体系完备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海量数据资源优势、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向国家智能优势转化。”为此,中科曙光从底层基础设施发力,联合20多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依托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共同发布中国首个AI计算开放架构,将多年积累的技术经验向AI芯片、整机、大模型、应用等伙伴全面开放,旨在联动AI产业链企业,从“算、存、网、电、冷、管、软”单点突破走向集群创新。这相当于为“AI+采购”筑牢了坚实的“算力底座”,让后续的场景应用有了依托。
浪潮则聚焦场景落地,构建起人工智能工厂(AI Factory)。浪潮集团执行总裁、总工程师,浪潮云董事长肖雪介绍:“这个平台能打通数据、设备与实验研究的壁垒,让先进的AI模型能快速适配政务场景。”
如今,随着政策引导、产业支撑与企业实践的同频共振,政府采购智能化的路径正愈发清晰。业内人士表示,尽管当前仍有挑战,但可以预见,在各方合力下,AI终将突破瓶颈,推动政府采购迈向“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强公信力”的新阶段,真正实现“智”启采购新局的愿景。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