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采购报社主办 财政部指定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阳光副刊电子报 >> 诗情与酒意四题

诗情与酒意四题

栏目: 阳光副刊,电子报 时间:2025-08-22 09:03:32 发布:管理员 分享到:
【摘要】

【感怀】

诗情与酒意四题

■ 黄民锦

酒有醇味,诗有心气。少时饮酒,只知酒浓淡之分,不知诗情与酒意。如今,人至秋天,滴酒不沾。闲暇时,吟诵古诗“一曲新词酒一杯”,方知酒史六千年,酒诗三千载,可见我国诗酒文化源远流长。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酒为其一。清醠之美,始于耒耜。“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尚书·周书》中的《酒诰》描述了中国酒的起源。“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厌厌夜饮,不醉无归。”“以御宾客,且以酌醴。”……《诗经》305首,涉及酒者多达50首。《全唐诗》近5万首,与酒相关的诗达到5000余首,仅李白一人,就有300多首。

诗酒旷达

酒是有灵魂的,也是有精气神的。酒有水的外形,火的性格。酒是八雅之一,位列于花、茶之前。“今日北窗下,自问何所为。欣然得三友,三友者为谁。琴罢辄举酒,酒罢辄吟诗。”(《北窗三友》),饮酒、赋诗、品茗,是古时文人三大乐事。行酒令,伴吟诵,口饮酒,心有诗,是古代宴会上必修课。

清酒在胸,气态如神,似有一双神秘之手,打开与天地对话感官之门。饮酒,使人血脉偾张,心潮激荡。一杯入肚,丹田转暖,心驰太虚;二杯饮过,心旷神怡,物我两忘;三杯过后,神游八极,诗兴大发。竹林七贤,集聚于竹林,纵酒放歌,常以比兴、象征等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西晋著名的“金谷之会”,说的是元康六年(296),石崇为同僚饯行,与众文人昼夜游宴,席间,有三十人赋诗,不能者罚酒三斗,成为文学经典。东晋永和九年(353)上巳节,王羲之、谢安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集于山阴兰亭,曲水流觞,一觞一咏,各抒情怀,赋诗者达二十余者,现存有三十七篇。

“入城都不记,归路醉眠中”“谁能伴我田间饮,醉倒惟有支头砖”“有酒我自至”“垂白杖藜抬醉眼”的诗神苏轼,善美食,好饮酒,自己酿了“真一酒”,只用白面、糯米、清水三物作原料。他对酒的看法独特,体现在《浊醪有妙理赋》中“酒勿嫌浊,人当取醇”“故我内全其天,外寓于酒”之中。

把酒抒怀

宋人重道德义理,故多扬杜(甫)抑李(白),时人讥其诗多言“妇人与酒”。然“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看花饮美酒,听鸟临晴山”“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这一首首惊风雨、泣鬼神的诗篇,一句句传唱千古的名句,以笔落惊天地之势,直指中国文学之苍穹,映照出古典文学的璀璨星空。

陶渊明一生与酒有缘。29岁时,他辞去州祭酒职务,在田园生活中,借酒抒怀之作甚多,著有“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等《饮酒》组诗二十首。人们都说陶诗篇篇有酒,但酒有清浊之分,饮酒有雅俗之别。正如萧统所云:“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

引酒道情

诗言真情,酒透真意。酒者,灵液也,能畅人心情,诗作者,妙文也,可抒世之情。自古至今,借酒抒情诗何其多也。诗佛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至今仍脍炙人口,成为“丝绸之路”经典之作。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全诗简练含蓄,轻松洒脱,意脉相通,以通红的火炉衬托出炽热的友情,引酒道情者。苏轼在密州时,通宵畅饮,沉醉,挥神来之笔,乘兴写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以酒为媒,以表手足之情。

诗圣杜甫创作了大量情感真挚的诗篇。如《草堂》中“邻舍喜我归,沽酒携胡芦。”他以平实的笔触,描绘了与友人把酒言欢的温馨场景及邻里间淳朴深厚的情谊。而《羌村三首》里的“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则记叙了诗人返乡目睹战乱造成的惨状,其笔调朴实深沉,字里行间充溢着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思。

至于善写爱情诗的李商隐,其诗作中涉及酒的频率虽不及杜甫,但数量亦颇为可观。诸如《夜饮》《西溪》《梓潼望长卿山至巴西复怀谯秀》等作品皆涉酒事。他尤其钟爱以卓文君当垆的典故入诗,如《杜工部蜀中离席》中的“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便借文君酒寄托情怀。

杯酒话别

酒饮尽,诗常在。送别,在车马慢的古代,是一个极伤感的词语。以酒送行是诗酒文化的别致风景,尤为边塞送别,将酒融入诗中,可以组成复合意象,形成悲壮气氛,让人伤感更甚,也让人豪情万丈,更让壮士慷慨出征。既有“灞水桥边酒一杯,送君千里赴轮台”的诗句,也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经典之作。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酒入诗行,让荒烟蔓草的边关多了几分温度。于是千载之后,我们仍能在字句间重逢那场离别,仍能听见杯盏相击的清音……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本文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第1463期第8版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