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公车采购新能源车占比逐年上升
【聚焦公车采购】
内蒙古公车采购新能源车占比逐年上升
■ 本报记者 付娟
随着内蒙古自治区机关事务管理局2025年两次集中采购公务用车采购项目结果出炉,记者即时整理了2022—2025年该区自治区机关事务管理局集中采购的公务用车数据。总体来看,内蒙古公务用车采购在政策驱动下,实现了从“传统燃油为主”到“新能源为主”的转型,同时兼顾成本控制和功能需求,采购体系日趋成熟。
4年间采购预算及数量保持稳定
从车辆采购数量方面来看,2022—2025年整体在50-60辆区间波动,较为稳定。2023年采购60辆,达到峰值;2024年采购50辆,略有下降;2025年采购52辆,小幅回升,整体保持稳定。
从采购预算金额来看,4年间,整体预算金额保持在1000万元—1100万元之间,相对稳定。2023年采购预算金额为1107万元,达到最高,这也与当年的采购数量正相关。2025年采购预算金额为1036万元,比2024年1101万元的预算金额少65万元,采购量却比2024年多2辆,降低预算的同时增加采购量,体现了更精细化的预算管理、更严格的采购审批流程以及更科学的车辆选型。
从预算金额与最终的成交金额数据来看,2022—2025年,每年的采购均有不同程度的资金节约,2022年节约0.88万元,节资率约为0.08%;2023年节约46.664万元,节资率约为4.22%;2024年节约23.46万元,节资率约为2.13%;2025年节约25.584万元,节资率约为2.47%。随着采购管理不断优化,节约资金效果较为显著,反映出采购流程日益规范,成本控制能力逐步增强。
新能源车占比大幅提高
从采购的车辆类型结构来看,新能源汽车的采购量每年都在增加,占比也在逐年提高。2022年新能源车采购数量为16辆,占比为29.1%;2023年为24辆,占比为40%;2024年为29辆,占比为58%;2025年采购43辆,占比高达82.7%。
在新能源车采购类型上,2022年以新能源商务车和新能源轿车为主;2023年新能源轿车(15辆)依然是主力,此外还新增9辆新能源SUV;2024年新能源轿车(27辆)占绝对主导,新能源商务车(2辆)为辅;2025年新能源轿车(24辆)和插电混动商务车(19辆)成为最新选择。2025年,燃油车仍有少量需求,但整体占比大幅下降。总体来看,车型结构从“燃油车为主”向“新能源车为主、燃油车补充”转变,新能源车中轿车和商务车成为主流,燃油车仅保留特殊用途车型。
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和市场价格逐渐下降,在满足同样使用需求的情况下,采购新能源汽车的成本相对降低。同时,内蒙古自治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在采购时,加大了新能源汽车的采购比例,利用新能源汽车的性价比优势,实现了在预算减少的情况下增加车辆采购数量,也符合国家绿色发展、节能减排的政策导向。
中标品牌从分散到集中
2022—2024年,中标品牌逐渐多元化,且部分品牌成为主流。
比亚迪在2023年和2024年多次中标新能源轿车项目,显示出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优势;2025年,奇瑞和传祺成为主要中标品牌。
在燃油车采购领域,红旗每年均有中标项目,尤其在轿车和大型客车领域表现突出,保持在燃油公务用车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北京汽车和长城哈弗也占据重要位置。此外,奇瑞、传祺等品牌在不同年份有较多中标车辆,说明公务用车采购在关注本国产品的同时,也在根据车型需求选择不同品牌的优质产品。
从4年的中标结果来看,2022—2023年,中标品牌为比亚迪、传祺、宇通、红旗、金旅、福特全顺、长城、上汽大通、丰田柯斯达,品牌相对分散;2024—2025年,比亚迪、红旗、传祺多次中标,品牌集中度提升。
在采购流程上,内蒙古推行全流程电子化和“不见面开标”模式,流程更规范高效。在公务用车采购中,优先采购节能环保产品,新能源车采购中明确电池类型(锂离子电池等)和续航要求(如纯电续航≥60km),采购需求逐年细化,同时兼顾成本控制和功能需求,采购体系日趋成熟。
短评
公车采购的绿色实践与治理升级
■ 付娟
从2022年新能源汽车占比29.1%到2025年飙升至82.7%,内蒙古自治区机关事务管理局4年间公务用车集中采购数据,不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国家“双碳”战略与公务用车改革在地方落地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国家持续出台政策推动公务用车向“绿”而行,要求党政机关带头使用新能源汽车,并明确采购比例。内蒙古的实践精准呼应了这一要求:2025年插电混动商务车与新能源轿车成为主流,燃油车仅保留特殊用途,既满足了政务出行的功能性需求,又通过车型结构调整践行了节能减排理念。从早期的新能源轿车、商务车,到新增SUV车型,再到明确电池类型与续航标准,体现出政策落地的精细化考量。
4年间,内蒙古公车集中采购在数量与预算保持稳定的同时,节资率从0.08%提升至2.47%,2025年更是实现“预算减少65万元、采购量增加2辆”。这组数据揭示了政府采购体系的成熟:全流程电子化与“不见面”开标压缩了权力寻租空间,细化的采购需求确保了采购质量,本国产品中标品牌从分散走向集中,体现了产业扶持与成本控制,诠释了现代政府采购制度“物有所值”的理念。
内蒙古的探索为公务用车改革提供了三重启示:政策落地需兼顾刚性需求与灵活适配,治理升级要依托技术赋能与流程规范,绿色转型应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这场转型,既是对国家政策导向的响应,更是治理现代化在公共领域的成功实践。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