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沈阳大数据破解招投标乱象
【业内动态】
辽宁沈阳大数据破解招投标乱象
本报讯 建立“标王”大数据监督模型,揪出中标率畸高的可疑对象;针对“白手套”代理机构问题,建立“代理机构合规性审查问题”监督模型;建立“萝卜标问题”监督模型,对下载企业多、投标企业少情况进行预警……
记者近日在辽宁省沈阳市纪委监委采访发现,沈阳用大数据手段强化日常监督、专项监督,增强大数据监督发现问题、线索转化能力,搭建起招投标领域的大数据监管“防火墙”。
招投标乱象背后的腐败问题查证难、防范难、定性难。去年以来,沈阳市大力开展老旧小区集中改造,本是惠民工程,但改造过程中,一些招投标乱象引起了纪检部门的注意。
“我们通过‘标王’等监督模型,对涉及老旧小区改造工程领域招投标数据进行比对。”沈阳市皇姑区纪委监委第六纪检监察室副主任张昊说,工作人员发现个别企业中标项目数量明显偏多后,继续用“公职人员及其近亲属违规参与招投标项目”监督模型比对。随后,多个疑点浮出水面。
办案人员随即结合信访举报进一步调查,很快发现负责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等工作的靳某某,存在通过提前敲定意向中标人、劝退潜在投标人等方式,帮助张某某及其他特定关系人中标相关工程项目,从中收取或约定收取好处费的违规违纪情况。
“如果没有大数据监督,我们收到相关信访举报后,要调取大量银行交易流水等信息,靠人工反复比对,周期长、效率低。”在沈阳市皇姑区纪委常委、监委委员苑海看来,大数据“加持”让线索挖掘准确率更高、穿透性更强。
“这起案件也暴露出涉案单位日常监管不到位,导致个别人利用职务便利,干预工程招标并收取好处费的问题。”苑海说,“我们第一时间制发监察建议书,指出房产系统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招标审批工作中,存在的程序不规范、审批程序不透明等问题,推动主责部门推进问题整改,完善配套制度,规范业务工作流程,强化行业监管力度。”
针对围标串标、暗中陪标、明招暗定等问题,沈阳市纪委监委利用数据指向性强、要素齐全、独立完整等特点,实现全口径、全覆盖反映招投标业务全流程,全程用大数据赋能专项整治。
记者了解到,沈阳市纪委监委一方面协调有关部门获取1518万条建设工程项目数据、政府采购项目数据、水利和交通等招投标项目数据等;另一方面,聚焦招标、投标、代理、评标等主体,在原有11个模型基础上,建立“围标掮客问题”“为特定项目而生问题”等43个监督模型、53个比对规则。
今年以来,沈阳市纪委监委还开展“AI管招投标”探索,将监督模型和AI技术相结合,着力破解人为因素“控标”问题,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
(据新华社)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