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采购报社主办 财政部指定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 >> 新春走基层全国政采新闻联播政采头条电子报 >> 跨越千年的“守护”

跨越千年的“守护”

栏目: 新春走基层,全国政采新闻联播,政采头条,电子报 时间:2025-02-06 19:35:56 发布:管理员 分享到:
【摘要】

新春走基层

跨越千年的“守护”

■ 本报记者 郑杨

茫茫戈壁中,一个个洞窟星罗棋布地分布在砂砾岩崖体上。

“您现在所看到的是敦煌莫高窟第328窟,佛像两侧分别是佛的弟子迦叶和阿难。”顺着讲解员手电筒的光束指引,只见迦叶尊者双手合十,双眉紧锁,仿在沉思冥想;而阿难尊者则身躯微斜,昂首侍立,似正聆听佛的教诲。

再移步走进第329窟,抬头眺望,窟顶是莲花飞天藻井,外层白色的卷云纹辅以青、红等色。四身执花飞天围绕着莲花,满壁风动,灿烂夺目。环顾四周,壁画色彩斑斓,与雕塑交相辉映。

“每个洞窟都有各自特色,有的洞窟以彩塑为主,人物与整窟彼此呼应,相得益彰;有的洞窟虽无彩塑,但壁画富丽堂皇,甚至镶金、更有立体效果;而有的洞窟仅以一尊大佛就足以让人震撼。您看,在标志性建筑九层楼中,那尊弥勒佛像高达35.5米……”穿过一条条走廊,走进一个个洞窟,讲解员娓娓道来。

而这些洞窟之所以能够留存至今,向游客叙说它们的千年故事,其背后离不开敦煌研究院的修缮保护和创新研究工作。

“壁画彩塑修复其实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于宗仁对记者说。

每一个洞窟的修复,都是“绣花工作”,需要精雕细琢。

“壁画的保护修复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有严格的工作程序和要求。一个项目的技术方案,必须要经过价值评估、环境监测、现状调查、病害机理研究、修复材料和工艺研究、经费预算等多个环节,在此基础上经过专家严格的评审后才能实施。”于宗仁介绍道,比如在前期方案编制阶段,仅环境监测就长达1年。至于正式的修缮阶段,以正在实施的第55窟修复工程为例,该洞窟有起甲、颜料层脱落、酥碱等多种病害,修复的任务较重,修复的难度极大。在国家文物局专项资金的支持下,研究所安排10位经验丰富的修复师进行现场修复工作,到现在已经2年了,还需1年才能完成全部工作任务。

当然,对于地处戈壁沙漠边缘的敦煌莫高窟来说,“守护”它的难度并不仅限于“修复”,而且风沙侵蚀、崖体坍塌同样也是需要克服的难题,因此,“崖体加固”成为敦煌研究院又一需要开展的任务。

“为了能够尽快进行崖体加固,我们进行了长期研究、多次勘察和施工设计等。2004年10月,国家文物局批准了我们的项目申请并提供了经费支持。此后,我们陆续实施多项崖体加固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使得敦煌莫高窟对于地震、降雨等自然因素的破坏具备更强的抵御能力。”于宗仁谈道。

然而,一次壁画、彩塑的修复,崖体的加固,并不能解决石窟面临的所有问题。

“其实,敦煌莫高窟的修复工作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有些洞窟修缮完成若干年后可能会出现新的病害,有的修缮项目在进行过程中因发现新的技术问题需要调整方案。”于宗仁表示,在国家文物局、甘肃省科技厅和甘肃省文物局的支持下,莫高窟文物的修缮项目得到了有效保障,这也让各项修复工作能够及时开展,让洞窟和文物得以“延年益寿”。

“敦煌的寿命,只能延缓不能永存吗?”带着这样的疑惑,记者又走进了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

   “也许敦煌莫高窟终有一日会‘衰落’,但我们希望通过数字化的技术,让它以另一种方式实现‘永存’。”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丁晓宏告诉记者。

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已经敏锐地嗅到数字化发展的气息,就开始探索如何利用新兴技术来记录和保存敦煌莫高窟这一瑰宝。

“正是从那时起,我们便开启了数字化的采集、处理、存储及数据管理工作。后来,不断升级技术,在数据采集的基础上开展了图像拼接、三维重建等加工工作。”丁晓宏介绍道。

然而,数字化的工作并不比壁画修缮时间短。

“一些小的洞窟可能3个月或半年完工,但对于大洞窟的采集工作,会长达2年甚至更久。”丁晓宏告诉记者,“举个例子,2020年,我们申报了1000万元的甘肃省文物保护专项资金,通过政府采购方式对第130窟大型洞窟进行数据采集。这个洞窟光壁画就有1500平方米,还矗立着一座26米高的大佛。当时,光壁画就拍摄了12万多张高清图像,同时对洞窟的结构进行三维重建,整个数字化工作耗时2年之久。这也是目前数字化工程里面难度最大、最复杂的。”

而数据的采集并不是结果,其最终目的是要转化利用,让敦煌莫高窟“活起来”。

2014年,敦煌研究院开启第一场数字化展览,“敦煌艺术走出莫高窟”,随后远赴美国、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家办展,将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彩塑等以数字化成果展现在观众面前;2016年“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和全景漫游实现了全球共享;2023年,敦煌研究院还与腾讯联合打造了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让观众以“亲历”的方式体验敦煌文化……

“数字化建设也许还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但我们仍会坚持做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中国的艺术魅力,也让莫高窟的生命线不断延续。”丁晓宏对记者说。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本文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第1410期第1版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