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郑州
【文化中国行】
走郑州
■ 尹希东
在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中下游的分界处,有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这就是河南省省会郑州。
郑州,地处中华腹地,黄河之滨,九州之中,犹如人体之神阙,集物华之天宝,凝八方之灵气。有人曾生动描述:“抓一把郑州的土,就能闻到浓浓的历史味道。”
山东与河南唇齿相依,一衣带水,土地相连,一脉黄河千里相牵。从地图上看,黄河母亲似肩上挑着一根长长的扁担,一头挂着入海口,一头挂着花园口。它们就像兄弟俩,喝着同样的黄河水,享受着黄河母亲臂弯里的温馨与幸福。
去年初秋,我便从山东东营的黄河口驾车行至郑州的花园口。从黄河口驱车行了6个多小时后,到了郑州市里时,已经是下午3点多钟。一下车,周围的高楼大厦与古色古香的建筑交相辉映,让我瞬间忘却了长途劳顿,在暖暖秋阳的照耀下,心中升腾起舒适与惬意。郑州,终于见到你了!
将郑州称为“绿城”甚至“树城”名副其实,恰如其分。时值初秋,依旧是满目绿意盎然,虽然初次相识,这座城市却没有让我在熙熙攘攘中产生任何拥挤和烦躁之感。路与树,楼与绿,形影不离,相伴相依,有路就有树,有楼就有绿。有园就有景。行在大街小巷,犹如行在植物园里,错落有致的楼阁,巧妙地被掩映其中。
在这些绿意中,别具特色的还属梧桐树。梧桐树生长得又高又大,粗的已有合抱,更粗的能与高架桥的桥墩相媲美,单从树的主干凸出的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树球,就能看出树龄已经不短了。这些树从一定程度上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常言道:“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树,是一座城市的绿色魅力名片。满城的绿,更是一座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见证。
听一位当地的朋友说,有一位外国著名投资家,当初就是冲着郑州的树、郑州的绿、郑州的美丽生态而来的。一行行、一排排的大树,就像一个个风姿绰约的青春少女,展现着郑州的靓美。它们像“天然氧吧”一样,每天扮演着净化器的角色。
在山东人看来,郑州的美,郑州的未来,就蕴藏在蓬蓬勃勃的一树绿、满城绿中……
郑州的楼格外亮眼。车子还没有驶入郑州市,远远地就看见那一幢幢的摩天大楼如发射塔一样直入云霄。进入市内,楼群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我恐高,一向是讨厌高楼的,但郑州的高楼与别处不一样,它有着高大和谐之美。最为关键的是,高高的树衬托着高高的楼,那楼就不是那么冷若冰霜了,反而显得有气度、有厚度、有韵味了。
其实,高楼,犹如人的骨架,代表着一个城市发展的实力与繁荣程度。楼有多高,城市的热度就有多高。透过那些著名的国际大厦,我闻到了郑州醇厚的商业气息,体会到了其与国际连接的高度,看到了全球对这个城市的追捧程度。从高楼来理解“商都”的别称,就变得直观而深刻了。
郑州,多桥。这是我对这座城市的又一印象。除了十分壮观的新郑黄河大桥外,莫过于横穿市内的四座高架桥了。四座桥把一个偌大的城市,串成了一曲曲流畅的音乐。桥上、桥下,演奏出城市优美的乐章。
桥,如一根根输液管,打通了这座城市拥挤的血管。有了桥,桥上“流水”如注、桥下“流水”通畅。有了桥,市内的大路、小路变得不再拥挤。坐车转了一圈,虽然车辆云集,但行走起来没有拥挤之感。这种通畅有序的秩序,首先取决于中心桥的修建,其次是交警的辛勤劳动,再者就是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曾经走了许多地方,体验了许多座城市的交通状况。然而,郑州给我留下了“最通畅”的印象。
夜晚,行驶在高架桥上,远近交错闪烁的小灯,串成了一条条快速奔腾的银线,长长的桥,也因此变幻成了多彩多姿的银河。从桥上看郑州的夜景,更是一种美的享受。
于我而言,郑州的色彩、味道是品不够的。它如一部千年史书,更似一幅在黄河流域中永远画不完的美丽长轴画卷……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