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漫笔
【漫笔】
端午漫笔
■ 史运玲
“竹叶青青角粽香,松蒲菖艾悬明窗。钗头艾虎辟群邪,五色丝线系香囊”。
诗歌清明渐行渐远,五月里的古典端午,又踩着季节的平仄韵脚,从桃红柳绿中走来。
这个节日,水乡江南,龙舟竞技,彩绸飘舞,家家户户包粽忙。北方民间,香气氤氲,空气中漂浮着大蒜、艾叶的清香,还有那雄黄酒的独特味儿。
小时候,我是极怕那雄黄酒的,因为一闻见那味儿,我便想起了小时候看过的《白蛇传》。戏中,那温柔贤惠、白衣飘飘的白素贞美女,便是喝了这雄黄酒,变成了大蟒蛇,把许仙官人吓死在罗纬帐口,她去三盗灵芝仙草,才救活了许仙。
童年时看戏的记忆深入骨髓,从此对雄黄酒又敬又畏。人至中年,闲来无事时喜欢翻翻中医书,才对雄黄酒、艾叶有了一些了解,并喜欢起了它们。尤其艾叶的缕缕清香,让我亲切,让我感动,让我心底生出许多温暖的情愫,并开始膜拜起古老的神奇中医来——草叶、草皮、草枝、草根,经中医那么一配伍和熬制,就成了仙家救死扶伤的良药。
端午节的艾叶和大蒜,是避瘟的良药——大蒜拔毒,艾叶通络去风湿。有人用艾叶做艾叶炒鸡蛋,亦有人做艾叶饺子,更多的则是待艾叶干透时,做艾条用以艾灸。“三年之痛,求七年之艾”,艾之功效,大矣!面对不言不语里造福着人类,护佑着一代又一代民众的神奇艾叶,我们如何不心生感激?艾叶,这平凡、普通的植物,千百年来,就那样在民间肆意生长着。春天来了,它悄无生息地从沟沟畔畔钻出头茎,风来舞蹈,雨来欢笑,待到五月端午时,披一身浓绿献给世人。
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多仙人,门有门神,灶有灶神,流传千载的端午佳节,也该有自己的“节”神吧?我想象里的端午“节”神,是慈眉善目、穿着宽袍大袖的医者形象,因为端午节,其实是“全民健身节”。典籍和传说中认为,阴历五月五日这天,毒气最大,家家户户挂艾叶,吃大蒜,洒雄黄酒,即是去毒避瘟之意。这些流传千年的古老活动,看似迷信,却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是我们民族的魂宝。
这个节日里,让我深深鞠躬,感谢养我惠我的大自然,更感谢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神奇中医。多少代老祖宗的智慧和结晶,才铸就了中医辉煌;多少土生土长的民间高人,仅凭一副祖传药方,就享誉乡邻,名传千里,拔冗苛,惠民生。中医之光,辉耀万代。
在端午,我会情不自禁想起早逝的双亲,在灶前精心煮鸡蛋大蒜的母亲,端着雄黄酒喷洒旮旮旯旯的父亲,还有童年时手臂上那些美丽的五色线和香囊。人至中年的我,历经红尘烟火,早体会到父母双亲的恩重如山,可红尘滚滚,时光如水,又可到哪里回报父母呢?岁月刀刀催人老,愧疚无尽头!
端午节里弥漫的浓浓亲情,也是尘世间的一道温馨风景。那风景,在乡间小路上,在亲人的闲话家常里。
我的家乡,有端午节用油馍串亲戚的习俗。记得小时候,往往清明节过后不久,性急的人们就提着油馍篮开始串亲戚了。是啊,如何不性急呢?烟花三月的自然美景里,每个人的心都柔软的可以挤出水来,谁不想借串亲戚的机会,顺路赏赏烟柳,逛逛庙会,看看大戏,会会亲朋,聊聊亲情呢?
记得早些年农村穷,有自行车、摩托车的家庭不多,串亲戚全凭两只脚。端午节前那些天,乡间小路上,到处是串亲戚的人流,手提肩挑油馍篮,行色匆匆,入目入心的那种浓浓温馨,至今难忘。可惜的是,随着物质条件的极大进步,那种串亲戚的美丽风情和享受已经渐行渐远……
端午节马上就要到了,我会放下一切俗务,学着双亲的样子,煮鸡蛋大蒜,用雄黄酒喷洒庭院,还会精心挑选两个香囊,给儿子一个,给孩子气十足的自己一个。
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更是一段历史文化的延续。
(作者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