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催“新” 以“新”提“效”
编者按: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中国政府治理机制正趋向数字化。推动政府采购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正成为提升政府采购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手段。为集众智、聚群力,本报受邀在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举办了“以‘数’催‘新’ 以‘新’提‘效’——数字化助力政府采购高质量发展”主题活动。来自中央及地方政府采购相关部门的领导、政府采购业界代表和专家展开深入探讨,共同探求新质生产力推动政府采购向“新”而行的可行路径,从而推动政府采购数字化进程,助力政府采购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
以“数”催“新” 以“新”提“效”
——数字化助力政府采购高质量发展主题活动发言集锦
因势利导 持续为推进政府采购数字化转型鼓与呼
中国财经报社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兼副总编辑 孙绪华
政府采购作为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节约财政支出、强化宏观调控、优化营商环境、激活发展动能、防范采购风险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因此,其数字化转型不仅关乎公平与效率的提升,而且关乎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服务质量的提档升级。
作为财政部直属的政府采购专业媒体,《中国政府采购报》始终坚定不移地守护政府采购宣传阵地。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耕行业、引领舆论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政府采购的数字化不仅不能缺位、不能落后、不可逆转,而且具有高效联接供需、甄别先进产品、遴选优质企业,进而引领市场、促进创新、壮大产业的特殊作用。为此,出于社会责任,近年来,我们持续为推进政府采购数字化鼓与呼、起而行。
我们持续关注数字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实践成果和发展趋势,持续关注政府治理数字化转型对政府采购的影响和要求,持续关注各方在政府采购数字化建设方面的新思路、新实践和新成果,立足媒体实际,通过优化版面、充实内容、创新形式积极进行宣传引导。
我们努力加强数字经济发展相关政策宣传阐释,及时受权发布政府采购政策并深入解读,专门开辟“数字经济下的政府采购”“聚焦全流程电子化”等栏目,邀请专家解读新质生产力赋能政府采购等政策安排。
我们十分关注各地在推进政府采购数字化转型建设中的有效实践,努力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刊发地方实践经验总结系列文章,组织对部分省份财政厅(局)长进行专访,从地方财政厅(局)长视角介绍采购数字化转型思路、举措和成效,探讨利用人工智能强化采购监管的新方法。
我们积极利用多媒体传播优势,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形式开展政府采购数字化的宣传引导,与报纸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提升舆论影响力。
我们还努力搭建多元主体互动交流平台,通过举办圆桌会、培训会、研讨会等,邀请政府部门人员、专家学者、企业和用户代表加强沟通、积累共识,形成推动政府采购数字化的合力。
从政策发布、阐释解读到政策执行、落地见效,从政府管理人员探讨数字采购发展趋势到专家学者畅想政府采购拥抱数字化与人工智能,从地方提供经验总结到一线采购人员分享实践中遇到的难题与对策,从报纸增加版面内容到多媒体传播,我们力求全方位、多角度为读者展现数字采购的成果,分享数字采购的经验,探寻数字化采购的实现路径,为政府采购各方提供权威、快捷、全面的政采新闻资讯,让读者从中受益。可以说,《中国政府采购报》围绕数字采购主题的宣传工作做到了精准性谋划、全过程跟踪、多平台布局、矩阵式传播。
今后,报社将围绕政府采购数字化,一如既往地汇聚各方智慧,深化政策宣介阐释,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打造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及时加强舆论引导,为服务政府采购界、推进数字采购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促进数字与政采深度融合 全方位优化营商环境
福建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谢隆进
福建是数字中国建设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多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数字福建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上,大胆实践。2023年福建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2.9万亿元,占GDP比重为53.5%。
福建省政府采购工作紧紧围绕加快形成现代政府采购制度的改革目标,聚焦政府采购透明度提升和日常监管中的难点、堵点,深入推进政府采购流程优化和监管模式创新。
一是实现政府采购全省“一张网”。2017年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省级、9个设区市、94个县区三级的“福建省政府采购网上公开信息系统”,实现全省所有政府采购项目全流程电子化、采购信息全网公开和一站式获取。在财政部委托第三方开展的全国政府采购透明度评估活动中,福建省连续四次居全国前四。
二是强化政府采购系统违规预警和处置。福建省将政府采购政策法规和监督管理等要求转换为计算机语言,2016年在全国率先将电子探头嵌入政府采购系统,强化对采购活动的过程控制和动态预警,分别设置提示性预警、约束性预警及相应处置机制,有效规范政府采购活动。
三是探索政府采购跨区域远程异地评审。在推出远程开标便利供应商投标,创新合同线上融资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实行电子保函减少供应商经营资金占用,建立代理机构、评审专家线上综合评价等举措的基础上,2022年福建省首创标准统一、高度集成的“2+X”的政府采购远程异地评审模式,将中央控制处理器、可信电签一体机和多个远程评审仓组成套件,只需通电、通网即可快速完成部署,实现全省评审场地、专家资源等跨区域共享,真正实现专家独立评审,防范出现“人情标”。截至今年4月底,福建全省已建成22个远程异地评审场地,146个独立评审仓,完成远程异地评审项目478个,累计成交总金额91.04亿元。
目前,福建省正在积极探索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采购文件巡检、智能辅助评审和智能风险评估等,以智能化手段提升监管精准化水平和服务市场能力,全方位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
虽然福建省政府采购数字化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需向兄弟省市学习、向专家学者请教。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聚焦前沿热点,聚合创新理念,聚集专业力量,互相汲取智慧,达成更多共识,更期待通过本次活动,加强中央和地方、省与省之间的协作,共同开创政府采购更加美好的明天。
数字化政府采购制度建设需要“双轮驱动”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于安
“双轮驱动”的数字化政府采购制度建设,是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并行推进。
“双轮驱动”的数字化政府采购制度建设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政府采购向数字化的转型,即在既有制度基础上广泛应用数字技术,实现数字技术与采购制度的融合,同时,对既有制度进行有限的结构性改革。第二个阶段是适应数字经济和数字政府的需要,对政府采购制度进行全面的变革。
目前,我们正处在政府采购数字化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政府采购的相关工作之中,如电子招投标、远程异地评审、电子合同签订等都是政府采购应用数字技术的范例。而且,有关部门也发布了文件,对数字技术在政府采购流程中的应用进行了部署。
引入数字技术的最初理由主要是提高执行采购制度的绩效,所以技术应用大多是在既有制度框架以内进行的。但是为了利用数字技术,需要进行一些适应性和流程性的制度创新。这是一种技术与制度的融合性变革,不进行这种变革就无法使用数字技术。最新一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一些适应数字化采购需要的制度设计,例如在创新采购和信息化采购项目中适应数字技术需要的新规则等。
同时应当指出的是,我们现在还在进行着一个不是因为引入数字技术而发生的制度性改革。目前的政府采购制度主要是2003年开始实施的政府采购法。该法律是根据上世纪90年代的情况制定的。当时,世界正处于经济全球化的高潮期,同时,联合国出台了政府采购示范法,国内正在进行合同法改革。这些年来,上述法律所依据的时代背景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所以,2003年生效的政府采购法需要进行并正在进行制度创新。例如,公开招标的比重在下降,创新合作采购方式等新的采购方式也在推行之中。当前,政府采购正在朝着“三峡模式”发展,中间是合同订立阶段,前端和后端分别是需求管理阶段和履约管理阶段。这说明合同订立阶段在政府采购中不再是“一家独大”。
第二阶段的“双轮驱动”更值得重视。在这一阶段,政府采购的数字化将进行基本制度变革,而不再限于把数字技术应用于既有制度的执行。其特征表现为数据创造交易制度的新价值;基于信息对称性的竞争缔约制度的改进;交易的市场化与公益性的统一。
这个阶段的“双轮驱动”是以数字经济和数字政府为基础的。以大数据作为最重要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将带来生产过程、财产流转过程的改革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法律制度的改革,尤其是合同法的变化。另外,数字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产品服务化。当产品被服务化后,数字财产的确认和数字财产的转移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合同法中,使用许可将成为最重要的权利形式。政府采购制度也要适应这一变化。在这个阶段,制度变化的速度更快,不确定性因素提高。面对不确定性的情形,在政府治理方面(包括政府采购治理),应当秉持敏捷治理原则和韧性治理原则。
电子商务的采购与民事采购会继续走在前面。我们应当继续关注以上两个领域在法律和制度上的创新,它们将为政府采购法律和制度创新奠定重要的实践基础。
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 持续推动政采数字化、智能化建设
中共中央直属机关采购中心副主任 王浩
政府采购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对于提升政府采购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强化顶层设计,保证系统先进、适用。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是一个超前建设的过程,一个信息系统从立项、采购到建设、验收,必须要有前瞻性谋划,给未来打出提前量,才能确保系统的先进性、适用性。为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搭好整体架构。二是吃透业务需求。三是要完善相关制度。
——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不断优化应用体验。采购系统对接的是各类主体,须把使用体验放在重要位置。
在服务采购人方面,中心于2018年研发并上线运行了采购人管理系统,中直机关各采购单位可以依托互联网进行在线委托、签订采购协议、修改采购文件、确认采购结果、查询项目进度。
在服务供应商方面,中心建设了手机端网页,开通了采购中心微信公众号,实现了计算机终端、移动平台、微信公众号自动同步。
中心工作人员每天都依托这个网络平台办公,对系统功能的改进要求较多。为此,中心成立了信息化工作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对系统功能改进需求进行研究,不断优化功能设置。
——推动智能化转型,提供有力辅助。在采购需求管理方面,去年以来,财政部安排各级财政部门和集采机构研究制定采购需求标准规范,年底出台了计算机等7类产品的采购需求标准,形成了科学规范的采购需求编制新模式。今年初,中心上线了采购文件结构化编制功能,以物业项目为试点,以标准化、模块式方式录入采购需求,由系统自动整合。下一步,还将实现采购需求、采购文件、采购合同的信息联动,根据采购需求自动生成采购文件、采购合同,实现采购文件的智能化编制。
在框架协议交易管理方面,去年新的系统上线后,中心引入了第三方价格监测机构,并在系统中设置了有关价格监管模块,实时比对市场同款产品的价格,以有效技术手段避免出现供应商报价过高的情况。
——加强安全管理,切实防范风险。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便利高效的同时,必然带来一些安全风险。
一方面,要保证数据安全。目前电子签名技术已经在采购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参与采购活动的各方主体快速准确完成身份验证提供了很大便利,通过电子签名和文件加密技术,使得采购交易的时效性、合规性和安全性得到了有效保障。这里,我们也呼吁有关方面制定采购信息系统和数据安全标准,切实提升采购安全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要防范廉政风险。对于围标串标等问题,IP地址和计算机Mac地址的比对都是最基本的功能。展望未来,我们也考虑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政府采购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预警和处理,有效防止腐败和权力寻租行为的发生。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还可用于加强政府采购的风险控制。
以数字化赋能政府采购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政府采购处处长 付晓枫
以数字化平台催生政府采购新的变革,以新的变革提升治理能力,从而助力政府采购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数字化支撑,提高治理能力。2021年6月,我区全面建成政府采购“全区一张网”,搭建起包含监督管理、项目电子化交易、电子卖场、行政裁决、框架协议等12大子系统和采购人库等7大基础库的政府采购监管交易综合性系统平台(以下简称云平台),实现监管、交易、执行的全主体、全业务、全流程、全方位的电子化、数字化管理。此外,我区以各方采购主体需求为根本,将需求管理嵌入云平台,通过对采购业务需求的结构化管理、智能化辅助、自动化生成,有效提升采购当事人编制采购需求、采购文件的规范化水平。
二是坚持数字化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我区依托“全区一张网”数字化优势,全面实现远程不见面开标,降低供应商参与政府采购的成本。目前,全区已实施远程“不见面”开标项目达2.5万个。
三是坚持数字化协同,提升运行效率。我区已构建起数字化基础上的全区政府采购业务“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件事一次办”新模式。成立了全国首家政府采购行政裁决机构,实现投诉处理事项网上受理,线上完成审查、质证、裁决、公示、归档,大幅提升投诉处理效能。依托“全区一张网”,鄂尔多斯市等已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实现政府采购省际间远程异地评审。
四是坚持数字化监管,提升监管能力。我区出台文件对各类采购主体的采购行为设置数字化预警规则,将政府采购常见违法违规行为清单进行分解,在业务办理流程中预设80个预警点,通过云平台量化处理、动态管理、自动提醒,以数字化监控代替人工监管。全面开展政府采购诚信互评,设定信用评价指标45个,累计完成评价项目2.5万个,形成评价单21.6万个。在业务巡检方面,通过对海量业务数据实施自动化、常态化巡检,筛查出可能存在的违法违规疑点数据,同时支持重点跟踪、在线反馈。联合多部门启动全区政府采购领域专项治理,以数据治理手段和高压严打态势,推动形成“查处一个、警示一批、教育一片”的震慑效果。
五是坚持以“数”赋能提效,推动AI监管显身手。下一步,我区将从智能辅助规范业务、实时监督确保公平、数字监管助力决策三个方面探索推进人工智能在政府采购领域的应用。例如,利用智能检测,在审核采购文件、发布采购公告时,自动筛查政策落实情况、评审规则设置合理性,形成采购风险点及解决建议。利用神经网络计算模型,分析自然语言、非结构化信息,从数据中摸索规律,挖掘内在关联,助力开标、评标、识别串通投标,构建公平公正的交易环境,保障供应商平等参与采购活动。
数字化催动政府采购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应用
黑龙江省财政厅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主任 李锡军
今天我从三个方面跟大家交流一下有关数字化催动政府采购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应用的一些想法。
第一,坚持“制度改革+科技创新”,筑牢管理根基。
为深入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近年来,黑龙江省财政厅坚持以制度建设为引领,以“权力边界清晰、权力运行规范、及时跟踪监督”为主线,出台了14项管理制度,并对11项制度进行了修订。目前,除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制度外,省级现行管理制度达55项,监管制度体系涵盖采购方式、采购需求、采购流程、权益救济等多个管理领域,实现监督管理的全覆盖。
政府采购数字化建设需要将系统业务流程与法规政策深度融合,我省积极推行“互联网+政府采购”的技术支撑与应用模式,已成功构建“全省一张网”,系统涵盖1个门户网站、7大基础库以及17大业务子系统,实现政府采购管理措施协同发力,保障采购意向公开、需求管理、电子化招投标、远程评标、信用评价、质疑投诉、合同融资、电子合同、投标(响应)电子保函、履约电子保函、预付款电子保函、监督预警等32个业务大项、86个业务小项的全流程“一网通办”。在推动各项改革政策全面落实的同时,也有效降低了各方当事人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第二,坚持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市场服务水平。
一是完善采购合同资金支付有关条款。二是提高采购资金支付灵活性。三是加强政府采购合同履约监管。在推行政府采购电子合同过程,通过平台智能监管,自动监控合同执行情况,及时对当事人进行预警提示,并要求各级监管部门对无正当理由不及时履约的采购单位予以约谈、通报,提高采购合同签订、履约验收和支付资金的效率,有效破解拖欠企业账款问题。
第三,坚持建设统一市场,促进数字化协同。
黑龙江省积极破除各项限制政府采购市场公平竞争的制度壁垒。省财政厅对全省政府采购电子卖场准入条件进行简化,取消以往对企业人数、经营场所、商品授权等限定条件,将政府采购市场向省内外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开放。
我们通过数字化协同优化业务办理流程,实现各项业务线上集成化办理,构建全省政府采购业务“一网统管”的新模式,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协同联动,全面提升了政府采购监管部门的管理质效。完善政府采购网质疑投诉模块功能,强化投诉处理及行政执法基础信息管理,组织各级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归集全省各地管理信息。同时,大力推广移动端办理采购业务,上线应用了“公采易通”APP,实现供应商在线参与项目投标、查看报名项目、查询采购结果、申请贷款融资、申请开通电子保函以及相关业务办理进度查询等功能,大大地提升了企业参与采购活动的便利度。
不断提升政府采购“数智化”监管服务水平
安徽省财政厅政府采购处副处长 李元元
近年来,安徽省积极进行数字化建设,建成了基础功能完备、覆盖全省的政府采购“一张网”,监管水平、营商环境都因此得到了较大提升。在信息技术变革化发展的当下,如何以“数”催“新”、以“新”提“效”,安徽省在近两年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是立足添“数”。政府采购是搭起政府和市场的重要桥梁,是有限政府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这一过程离不开数字化的支撑。安徽省近年来致力于科技创新发展,打造了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并尝试将“政采贷”和工业互联网相融合,利用平台汇集的企业经营管理数据,挖掘政府采购供应商潜在融资需求,精准推送至金融机构,提高贷款成功率,实现政府采购的“数智化”转型。与此同时,芜湖市积极推动利用数字化手段防范政府采购围串标行为,打造“芜瑕”串通投标研判模型,重点推进IP地址雷同性分析、异常行为分析、电子标书鉴定功能建设等。2023年共开展筛查33次,筛查项目3737个,发现问题项目29个。
二是立足增“智”。在人工智能技术日益快速渗透的时代,探索人工智能在政府采购领域的应用,是一道必答题。安徽省在去年就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以宣城市为试点地区,对政府采购监管系统进行了人工智能改造。一方面是在系统中嵌入“采购文件巡检”模块,运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模型等信息化手段,对政府采购项目的采购文件开展巡检,查找是否有违反公平竞争的情形,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另一方面是在系统中嵌入“营商环境驾驶舱”模块,对政府采购项目合同签订及资金支付情况开展巡检。通过黄色、橙色分级预警,提醒采购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合同签订、款项支付,保障供应商合法权益。
三是立足共建。2023年7月,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共同签订了《长三角区域政府采购一体化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对推动区域信息共享互认,探索政府采购一体化发展做出了部署,其中安徽省牵头负责统一政府采购供应商信息登记制度、打造电子卖场“区域一张网”等重点工作。目前,安徽省正在研究建立长三角区域政府采购供应商统一注册标准,拟定长三角区域政府采购供应商信息登记管理办法,搭建统一身份认证中心和CA互认开放平台,充分利用市场主体注册信息,为政府采购供应商提供高效服务。拓展完善电子卖场功能,探索推进长三角区域政府采购电子卖场一体化发展,积极有序推进体系共建、模式共创、监管共施、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区域政府采购市场体系。
今后,安徽省将继续坚持以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为抓手,将创新变成习惯,不断探索政府采购智能化应用,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助力政府采购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管理让科研仪器采出最大价值 用出最大意义
厦门大学招投标中心主任 崔庆炜
近年来,厦门大学政府采购以科研仪器为核心,以服务教学科研所需为目标,构建了从科研仪器采购论证、采购实施、仪器共享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同时通过数字化技术与应用发展实现了采购信息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厦门大学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完善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管理,优化采购流程,简化采购程序,并通过数字化建立了更为规范的采购全生命周期的内控管理体系,为科研人员松绑,释放科研活力。
高校政府采购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需要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和优化服务。厦门大学从财务管理、采购管理、使用管理、资产管理四方面着手,建立起全流程内控管理体系,积极探索和开发建设包括采购计划、采购执行、合同管理、验收入账、使用变动、自查清查、处置下账、统计上报等各环节的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采购管理平台,打通数据壁垒,消除数据孤岛,依法合规地建立内控体系、服务体系和信息化体系,通过数据标准化、业务流程化、服务移动化、监管智能化,实现采购服务规范、高效、智慧、精准。
在采购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上,从零星采购到批量采购,从低值设备采购到贵重仪器采购,从非政府采购项目到政府采购项目,厦门大学已经实现采购全覆盖,无死角。
通过实践探索,厦门大学构建起多位一体的采购管理数字化平台,主要包括:采购与资产一体化管理服务平台(含贵重仪器设备购置前可行性论证系统)、厦门大学网上(采购)商城、试剂耗材询购平台、云采通高校采购联盟、厦门大学采购信息公告网、厦门大学招投标信息公告网等。
采购活动不是独立存在的,科研设备等资产需要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我们制定了《厦门大学贵重实验仪器设备购置论证管理办法》》,通过在全流程数字化采购管理平台上,前端增设“科研仪器设备论证系统”“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绿色通道系统”,中端增设“验收、入账、报销一体化系统”,后端增设“贵重仪器共享平台”,为科研人员提供便捷、便利的采购服务的同时,从源头抓起厦门大学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管理,实现科研仪器设备采购论证、申请、审批、执行、合同签订、验收入库等一站式服务,实现“让信息多跑路,老师少跑腿”。
我们还制定了《厦门大学贵重仪器设备共享调剂管理办法》,搭建贵重仪器共享总平台、分平台共20个,学校现有价值10万元以上7000多台套大型科研仪器在平台上均可预约、可共享。同时,在全校仪器共享平台安装视频监控、电子门禁、仪器刷卡器以及智能试剂柜,完善环境监测报警、实验数据云存储等实验环境保障,推动实现仪器无人值守、随时预约、24小时全天候开放机制,实现共享,真正体现高校科研仪器采购的最大意义。
共享数字资源 政府采购评审实现新飞跃
福建省财政厅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办公室 张玮
评审是政府采购电子化交易的重要环节,政府采购专家长期参与评审,不可避免地存在“熟面孔”“老关系”,打“人情分”,评“感情标”等不良现象。这不仅制约了政府采购的良性发展,还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为此,福建省拿起了技术创新的“手术刀”,2023年,按照“快速部署、独立评审、全方式兼容、全过程监管”设计思路,首创政府采购“2+X”的远程异地评审模式。此模式于2023年9月正式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截至今年4月,福建省远程异地评审功能已实现全省覆盖,设置评审场地20个,已开展远程异地评审项目446个,其中达到或超过公开招标限额的物业、保洁、绿化等敏感项目占比超过85%,涉及采购人411家、评审专家1872人次、品目93个、预算金额93.52亿元。平台整体运行顺畅,创新的评审模式在便利性、公平公开性上得到了全省采购人的充分认可。这是福建省对政府采购评审模式的一次重大革新,也是福建省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市场主体的具体行动。
今年,为了有效解决部分地区专家资源不足的问题,福建省与兄弟省份携手,通过跨省远程异地评审,让优质专家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流动,提升评审效率,降低交易成本。5月21日福建泉州和广东湛江两市携手合作,采用“2+X”远程异地评审模式,完成了首个全流程无障碍的跨省政府采购项目的评审,项目全程在线实施,过程流畅、资料齐全、监管完备,充分体现了政府采购数字化、智能化的优势。
中国正在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如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这将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释放数字消费潜力,提高数字创新能力。政府采购不仅要适应时代的变化,还要努力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实际工作中仍有许多困难和挑战,如跨省远程异地评审要面对各省专家抽取和使用规则不统一、专家库信息字段不匹配、评审费用标准有差异、评审数据结构化程度不高、颗粒度不清晰、资源分配不合理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但福建省有信心,也有决心迎难而上,解决问题,不断创新。
福建省将继续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以数字化、智能化为引领,推动政府采购工作不断创新发展。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在政府采购领域的应用,打造更加智能、高效、透明的政府采购体系。下一步,福建省将会继续深化远程异地评审模式,未来要探索建立跨省际间大专家库及跨省域异地协作评审机制,建设跨省份边界的“云评审”平台,远程异地评审将不再是主副场的联动,而是多点协作模式。未来,项目数据将以最小的颗粒度运行,全国任何一个评审单元都将以平等的身份参与,任何政府采购项目只要开启评审环节,大数据库就会进行随机分配,一个项目的多名专家可能分别来自不同的省份,届时“专家被围猎”的不良现象将成为历史,政府采购评审工作就能更高质量、更高效率发展。
人工智能助力采购数字化向深迈进
博思软件集团董事长、博思数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航
在数字化时代,技术创新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政府采购作为国家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政府治理效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已经进入深水期,创新势在必行。近几年,从党中央、国务院到财政部立足顶层设计,加快制度创新,推进政府采购法修法,出台框架协议采购和合作创新采购管理办法,完善政府采购需求标准……一系列措施推动政府采购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管理机制不断健全,为技术创新应用铺平了道路。
在技术创新层面,政府采购正在经历从电子化、数字化向人工智能的演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对政府采购的治理模式和治理机制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传统政府采购平台以“功能完备、互联协同、管控有力、操作便捷、全程留痕、可溯可查”为建设和管理目标,旨在提升政府采购的效率和透明度,为财政资金的使用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在“人工智能+政府采购”的新时代坐标下,人工智能将助力政府采购的信息搜集与分析过程更加高效,采购需求及采购文件的编制更加科学,业务监督预警和风险控制更加精准,投标响应和专家评审等环节的辅助更加精细,内容检查、纠纷处理、业务咨询等场景下的数据支撑更加智能,全面提升政府采购工作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博思数采作为一家采购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始终专注科技与创新,紧跟数字化发展浪潮,积极推进数字技术在国家治理、财政管理中的创新应用,更好服务于社会公众。
博思数采目前也在“政府采购+人工智能”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成立了专门的智能采购事业部,并抽调业务及技术骨干组建研发中心,基于全国政府采购公开信息、质疑和投诉案例信息,训练出面向政府采购领域的首个行业大模型——阳光公采大模型。该模型通过“政府采购+人工智能”催化融合,可应用在智能咨询、智能确定需求、智能编制采购文件、智能评审、智能合同等业务场景,并可对政府采购流程进行精准监管,全面缩短采购时长,降低业务管理成本。
智能化是这个时代的潮流,也是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抓手,以“数”催“新”,以“新”提“效”正成为推动改革重要力量,博思数采也将继续发挥自身技术和经验优势,为财政监管部门和政府采购各方主体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推动政府采购数字化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迈进,助力政府采购高质量发展。
图①:黑龙江省财政厅、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福建省财政厅、广东省财政厅和陕西省财政厅在活动期间联合签订《政府采购远程异地评标合作备忘录》。
图②:福建省财政厅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办公室一级调研员安瑞英介绍远程异地评标见证监督大屏。
图③:部分与会代表在福建省远程异地评审示范点听取工作人员介绍“2+X”远程异地评审模式基本情况。
图④: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以‘数’催‘新’ 以‘新’提‘效’——数字化助力政府采购高质量发展”主题活动会议现场。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