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灯盏
【品味生活】
生活的灯盏
■ 艾科
儿时每天放学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在太阳落山之前,把当天布置的家庭作业做完。母亲干完农活从地里回来之后,也会忙不迭地借着夕阳的余晖烧火做饭。晚饭做好太阳也已落山,母亲小心翼翼地点上煤油灯并将灯放于餐桌中间,开始有条不紊地盛饭端碗,一家人最幸福的时刻,便是围坐在灯光微弱的饭桌前享用晚餐。
我吃饭时总是三心二意,时常一不留神将头往前一伸,刘海或鬓发就会“滋啦”一声烧掉一片。在一股刺鼻的焦糊味中,母亲用筷子敲打我的额头:“吃饭都没个正形,灯火不烧你烧谁!”我摸着焦糊的头发,委屈得泪珠直在眼眶里打转。
在物质匮乏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屋脊的梁木上垂悬而下的电灯泡形同虚设,因为谁都不知道供电所何时往乡下送电。大抵他们是否往乡下送电全凭心情——心情好,便给你一片短暂的光明;心情不佳,村民只能与煤油灯相伴。即便供电所送来了电,家中那盏15瓦的灯泡工作起来亦宛若“云迷雾锁”,光亮与煤油灯近无区别。即使如此,我依旧对电心心念念。正在吃着晚饭的时候,家中突然来了电,我会像村里很多孩子一样,不容分说地放下碗筷,不顾父母的劝阻呵斥,连蹦带跳地跑到村路上广播宣传:“来电啦!来电啦!”黑暗的乡村在阵阵充满喜悦的叫喊中渐渐明亮起来,哪怕那电量孱弱得犹如奄奄一息的垂危老者,却也难挡光明带给村民的欢乐。
在机械化落后的年月,农忙时节夤夜劳作是乡村常态,父母干起活来,常常过了晚饭饭点仍不见回家。每每于此,饥肠辘辘的我便去邻居二婶家借来一盏手提灯,然后沿着黑暗的乡路下地喊他们回家做饭。月黑风高夜路难行,我走在路上遇到返家的路人就会叫喊“爸妈”,试图通过声音避免与双亲擦肩而过。父母并不知道,我每次硬着头皮去二婶家借用手提灯有多难为情。那个时候,我多么希望家里也能买上一盏手提灯呀,有了手提灯,不管刮风下雨,我都能借其光亮自由前行了。
后来,在我不厌其烦地软磨硬泡下,那年秋收之后卖完小麦,父亲从集镇上买回来一个比手提灯高级甚多的手电筒。我眉飞色舞地正要拿出去炫耀,却被母亲当即拦住:“千万别声张,电池挺贵的。如果人家知道咱买了手电筒,以后都来借咋办?”母亲让我守口如瓶,而我自然也不愿将心肝宝贝拱手借人,甚至开始对被二婶视若珍宝的手提灯嗤之以鼻——手提灯哪能与手电筒媲美?全村都鲜有这样的“高级家电”。所以,只有在夜深人静或风雨交加的夜晚,我们才会小心翼翼地取出手电筒,借助它那不怕风雨的光束照亮前行的夜路。我们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严实,以致过去良久,“秘密”才公之于众。乡邻们遇到急事需要夜路出行,都会过来借用手电筒,母亲也一改往日的吝啬,每次都会慷慨相助。手电筒于无形之中增强了邻里之情,也提升了我家在村里的知名度。
我读中学的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安装了节能的白炽灯,电力供应业已稳定,乡民摆脱了电灯成为摆设的“魔咒”。每当夜晚来临,白炽灯次第亮起,普通人家便开始享受夜晚的温馨。再也没有孩子趴在煤油灯下写作业了,再也不用去左邻右舍借手提灯、手电筒了。生活水平蒸蒸日上,“通电”成为日常,“断电”变作偶发,人们早已习惯时刻与电相伴的明亮生活。
时至今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村子里不仅实现了生态绿化、环境美化、道路硬化,还实现了照明亮化。村庄里数年前就安装了整齐划一的路灯,间隔的路灯将宁谧祥和的乡村夜晚映照得宛若白昼一般,无论步行抑或驾车,再也不怕跌倒了。灯盏让人的心灵明亮起来、视野开阔起来、生活丰富起来、心情飞扬起来。路灯下正在通过短视频平台进行直播的广场舞,成为乡村一道新的风景线。生活的灯盏,越来越明亮节能,它把通往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照得又亮又远。
(作者单位: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