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采购报社主办 财政部指定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实务操作 >> 实务操作(探讨)电子报 >> 从实践角度看人工智能在政采监管中的应用

从实践角度看人工智能在政采监管中的应用

栏目: 实务操作(探讨),电子报 时间:2023-11-02 19:45:30 发布:管理员 分享到:
【摘要】

【实务探讨】

从实践角度看人工智能在政采监管中的应用

■ 庞凯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给各行各业提出了智能化升级的新要求。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政府采购监管中的应用,加速政府采购监管由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型,是政府采购领域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分析研究人工智能在政府采购监管中的赋能方向、应用场景以及创新实践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助于推动政府采购监管智能化转型。

人工智能在政府采购监管中的赋能方向

政府采购活动关系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也关系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在政府采购领域的广泛应用,各地政府采购监管部门纷纷构建了数字化监管平台,在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政府采购资金使用效益,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由于诸多原因,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管成效依然存在较大改进和提升空间。笔者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可为提升政府采购监管效能提供新方法、新途径、新手段、新视野。

借助技术优势开展资料分析。在开展政府采购监督检查时,监管部门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采购需求书、采购实施计划、招标文件、响应文件和评审报告等进行分析,全面掌握采购活动的关键信息,对采购活动的合法合规性作出准确判断。

梳理海量数据提高监管效能。政府采购涉及的数据量庞大,对这些数据进行发掘、梳理、分析和研究,可用于警示采购风险,监测采购异常情况。但传统监管手段又往往难以胜任海量数据的处理任务,导致采购数据价值流失。监管部门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政府采购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和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对策。

联动履约现场提升采购绩效。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可通过“互联网+监管”等模式,实现采购活动现场和合同履约现场“两场联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采购合同实施情况进行监测和指导,实时生成履约风险警示,防止风险发生或延续,降低采购资金使用风险。

人工智能在政府采购监管中的应用场景

在政府采购实践中,监管部门可将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采购监管活动的各个场景,开发建设相应模块,提升采购监管功效。

辅助审批。政府采购法等明确了财政部门在政府采购监管时依法享有的审批权,如采购预算、采购方式的审批等。可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在现有审批系统中增加辅助审批功能,通过使用机器学习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自动识别合规性、合法性和准确性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审批速度和准确性,减少人为错误和舞弊风险。

风险识别。财政部门可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整合分析采购数据,识别潜在的采购风险和违规行为。比如,通过分析大量的采购数据和交易模式,识别潜在的虚假发票、价格操纵等违法行为,保障采购过程和采购结果的合法性;通过对历史采购数据的梳理统计,发现中标(成交)率异常高的“标王”或中标(成交)率异常低的“陪标专业户”,警示关联供应商“抱团投标”等高风险迹象;将采购数据转化为可视化报告和仪表板,提供实时的监管指标和关键数据,便于监管人员识别采购监管风险,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等。

供应商评估。依据政府采购法的规定,省级以上财政部门可依法建立政府采购供应商库。监管部门在组建供应商库时,可引入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分析供应商的背景信息、财务数据、业绩记录、信用信息等识别高风险供应商,自动生成供应商风险评估报告,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实施监管。同样,采购人也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供应商实施管理。

流程监测。财政部门可在政府采购交易系统中植入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照采购标准,分析采购需求,挖掘历史数据等方式,预测市场趋势,自动生成采购需求分析报告,及时发现采购人超预算采购、超标准采购、铺张浪费等问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采购环节各风险节点开展实时监控,识别违规行为、异常交易以及与规定不符的采购决策,便于监管部门及时介入进行相应处置,确保采购过程合法合规。

履约监管。财政部门可借助人工智能对政府采购合同履行情况实施监管,如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对采购货物进行标识和追踪,防范以次充好、“招优供劣”、移作他用等违法违规情形,确保货物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对政府采购工程施工场地开展实时监控,防范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隐患;还可以通过远程传输手段和智能分析手段,对供应商服务团队履约进度和履约质量实施监控,提高政府采购活动绩效。

采购争议处理。在处理政府采购投诉举报案件时,可借助人工智能的语义分析技术,对采购文件、响应文件和评审报告文本进行结构化处理,提取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帮助监管部门更好地了解采购过程和采购结果;利用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和情感分析技术,对采购文件、响应文件、评审报告进行智能化审核,分析采购活动中涉及的各种相关资料的情感倾向,发现是否存在利益输送和舞弊行为,提高政府采购行政监督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法律宣贯。财政部门在开展法律法规宣贯和政策文件解读时,可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创建虚拟采购场景模拟各种应用情形,让受众参与实践和互动,把法律政策文件的应用通过可视化工具呈现给受众,帮助受众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政策文件的应用场景和注意事项,提高宣贯效果。

政策修订。财政部门可借助人工智能挖掘政府采购数据价值,推演市场主体博弈过程,分析市场竞争格局,预测市场发展趋势,及时出台或修订管理文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和监管,避免供需失衡和公共资源配置错位。

人工智能在政府采购监管应用中面临的问题

在政府采购监管过程中引入人工智能,无疑可以提高政府采购监管的效率和质量,降低采购监督成本,减少行政执法风险,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但是,人工智能作为一项全新的前沿信息技术,在政府采购监管领域的推广和应用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一是技术开发和管理问题。在政府采购监管活动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无疑需要相应技术团队支撑。而政府部门通常缺乏专门的人工智能开发、使用和管理团队,普遍面临技术能力和技术资源不足的问题。

二是数据采集和辨识问题。在政府采购监管工作中,要真正发挥人工智能的功用,无疑需要采集大量的采购信息、市场信息、法律政策信息、交易主体信息、社会信用信息、履约管理信息作为基础数据。这些数据分布面广、来源多样、质量参差不齐,需要进行辨识处理。

三是法律和道德问题。在政府采购监管活动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后,带来的相关数据隐私保护、算法公正性、人工智能决策责任归属等方面问题,存在法律和道德风险,不容小觑。

四是推广和接受问题。人工智能在政府采购监管中的应用,这需要与相关当事人进行协调合作,也可能会面临一些抵制因素和抵触情绪。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引领和先导作用,推动技术普及和培训工作,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和合作,提高各参与主体对人工智能应用的理解和接受度。

加快人工智能在政府采购监管中应用的对策和建议

如前所述,人工智能在政府采购监管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有效提升政府采购监管的透明度、公正性和高效性,助推现代政府采购制度建设。有关部门应齐心协力,克服人工智能推广应用过程中的各种羁绊,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在政府采购监管领域的应用步伐。

加强政策引导。出台推动人工智能应用的新举措,积极营造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政府采购监管模式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制定完善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加快人工智能应用,进一步激发监管部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实施采购监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完善法律保障。加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规范,确保人工智能应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同时,通过开放和透明的方式解释算法的工作原理和决策过程,健全完善内部和外部审查机制,确保人工智能决策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改进数据处理机制。制定数据标准和质量控制机制,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对于涉及隐私的数据,采取加密、去标识化等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私密性;有条件的地方还可由政府主导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整合和清洗多个数据源的相关数据。

加快人才培养。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应加强人工智能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升组织内部的技术能力;也可与高校、企业等专业机构开展合作,共同组建相应技术团队,共享相关技术资源,确保人工智能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有效使用。

强化宣传普及。广泛开展人工智能科普宣传活动,提高采购主体对人工智能监管的认知,缓解社会公众对人工智能监管的顾虑;与利益相关方做好沟通协调,争取各利益相关方的支持和配合;及时汲取社会公众的有益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人工智能应用。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于安教授在2020年中国政府采购峰会上指出:“所有的制度性变革都是以它能够使用的技术为假设前提,如果技术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整个制度设计的思路也要作重大调整。”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加快建立和完善以数字化、智能化为基础的全新政府采购监管形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政府采购监管效能,也应该提上日程了。

(作者单位:浙江省招标投标协会)

小编有话说

对于目前的政府采购监管来讲,有些问题需要技术和制度协同解决。比如,此前某地曝出了某些供应商疑似围标串标的数据,用大数据分析一言以蔽之,认定这几家供应商围标串标。该事件一出,便引起了业界的关注和争议。有人质疑:“这算得上是大数据分析吗?这样的数据分析可以作为围标串标的判定依据吗?”

人工智能的出现,或将为解决上述类似问题提供思路,与此同时,制度设计也要跟上,不然,可能会用坏技术这把“双刃剑”。据了解,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试水人工智能在政府采购领域中的应用,但要注意,切不可逾越法律这道红线。

(杨文君)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本文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第1290期第4版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