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采购报社主办 财政部指定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供应商 >> 汽车电子报 >> 多方共建 破解智能汽车安全焦虑

多方共建 破解智能汽车安全焦虑

栏目: 汽车,电子报 时间:2022-03-17 18:42:18 发布:管理员 分享到:
【摘要】

【特别关注】

多方共建 破解智能汽车安全焦虑

■ 本报记者 张明柳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勾勒了我国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的蓝图,即到2023年底,初步构建起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标准体系;到202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标准体系。

智能汽车安全遭遇挑战 政策密集出台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估算,2025年中国的智能汽车渗透率将达82%,2030年将达到95%,智能汽车保有量将达3800万辆;同时智能化程度逐步提升,预计到2025年智慧出行将成为可能。

与此同时,智能汽车遭遇黑客攻击的事件层出不穷,车联网安全问题逐渐被重视。据360车联网安全实验室统计,国内25家车企的53款在售智能网联汽车中,共计发现漏洞1600余个,其中云端漏洞1000余个,可导致攻击者远程批量控制该品牌所有的智能网联汽车;车端漏洞600余个,可导致攻击者近距离非接触式控制汽车,如开关车门、启动引擎等。

对于这一问题,政策层面已有所行动。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与此同时,《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等文件也陆续下发。如今,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标准体系也正式纳入了规划。

为了加快构建车联网安全体系,《指南》明确,要重点研究基础共性、终端与设施网络安全、网联通信安全、数据安全、应用服务安全、安全保障与支撑等标准,完成50项以上急需标准的研制。到202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标准体系。完成100项以上标准的研制,提升标准对细分领域的覆盖程度,加强标准服务能力,提高标准应用水平,支撑车联网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此外,《指南》明确,个人信息保护标准主要规范车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机制及相关技术要求,明确用户敏感数据和个人信息保护的场景、规则、技术方法,包括匿名化、去标识化、数据脱敏、异常行为识别等标准。

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相关部门的频繁“出手”,都预示着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已经进入强监管时代。

筑牢智能汽车安全防线 需多方共建

保护智能汽车安全是个复杂的命题。第五空间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长、上海市信息安全行业协会名誉会长谈剑锋介绍说,当前,智能汽车安全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四点:一是车辆集成度、复杂性增加带来的整体安全风险,如当前智能网联汽车安装多达150个ECU(电子控制单元),并运行约1亿行软件代码,预计到2030年可达3亿行代码,若存在安全缺陷漏洞或被黑客利用攻击,将可能给驾乘人员、周边人员带来严重的安全威胁;二是联网带来的网络安全风险,车辆作为移动终端有着数据极多的感知节点,并需要与外部进行通讯,但由于当前还处于早期应用,车载计算平台的算力有限、防护能力不强,通信安全存在风险;三是数据保护存在难点,车辆运行过程中的行驶轨迹、采集的车周环境数据等,都对更高层面的公共安全甚至国防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四是隐私保护不足,车辆在使用过程中不仅产生大量车内司乘人员的个人信息和隐私,还可能采集车外人员信息,由此带来的信息泄露风险令人担忧。

由此看来,筑牢智能汽车安全网,不可一蹴而就。就本次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工信部指出,应注重与智能网联汽车、信息通信、电子产品和服务等相关标准体系的协调和衔接;按照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结合车联网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持续完善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标准体系;组织开展标准的宣标贯标和技术研讨活动,通过培训、咨询、论坛等方式推进标准的宣贯实施;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携手全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推进国际标准研制。

长安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认为,在政府引导、法规保障、标准统一的基础上,还要加速行业合作,打破数据壁垒;合理制定汽车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要求,建立可信汽车数据流通渠道,在满足数据安全要求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还有不少专家指出,除了政策布局外,车企也应有所担当。汽车产业链应从产品设计之初就将网络安全考虑纳入产品需求中,形成一体化、可持续、闭环生态式的安全保障体系。

360创始人周鸿祎介绍说,碰撞测试已成为检验汽车安全性能的强制手段,但是传统碰撞测试只能发现汽车的物理安全缺陷,并不能检测出汽车的数字安全隐患。他建议,国家可借鉴传统汽车碰撞测试理念,尽快建立智能网联汽车数字空间碰撞测试机制,保障汽车出厂安全。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本文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第1132期第5版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