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长长的古道
【岁月】
那长长的古道
■ 韦健华
因工作调动要离开全州了,临走前要去看看那古道——我知道石亭与青瓦亭早就没有了,古道应该也已依稀,可终是不舍与怀念。
说到古道,现在许多人都会想起那首《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多美的意境呀!古道的美,我是深有感受——因为,我小时候几乎天天要走在那古道上。
那时,一条古道从全州县城的边上经过,向湖南而去。这条古道从哪起到哪止我不知道,我走过的这部分是从全州老火车站经洗马塘、配件厂鱼塘边的老围墙、氮肥厂生活区前的大水井、打靶场那边的大樟树脚下,往新塘坪方向。我清晰地记得,在百家井那地方的古道边上,有一个供过客避雨遮阳和休息的青砖青瓦的亭子,快到大樟树的地方,还有个石亭。
古道是用不规则的石灰石石板铺成的,可能是时间久、走的人多了,这古道上的石板尽管有的不是很平,但也很光滑了。
我上小学、读初中时,都要走这古道。平时多抄近路走一段田埂路然后上古道,下古道后再走上一段用江卵石铺成的小路。有时下大雨,那田埂路又烂又滑,我就绕点远走古道上学放学。虽然路途远一点,但不会弄湿衣裤或弄得满腿是泥,也不会滑倒摔跤。有时,即便是晴天,我也特意从那古道上走,感受一下那古道带给我的舒畅。
我上小学时是上世纪70年代初,那时在全州,别说是汽车,就是自行车都很少,老百姓多是步行,所以行走在古道上的人不少,经常有挑箩担箱、扛着东西、背着大小包袱的人来往于古道,还经常有接“媳妇娘”也就是迎亲的。那时的人结婚都是步行到女方家去接新娘,不像现在动辄6辆8辆甚至18辆轿车去接。别说是汽车,就是有一辆自行车也如同现在的人买一辆外国原产的“宝马”轿车一样,尤其是在农村,那是想都不敢想的。走着去接,接了新娘还是走回来。所以,古道上常常有这样的风景:一队长长的迎亲队伍,新娘被两个伴娘用红伞遮挡着在前边走,后面跟着几个人,挑着樟木箱和放着新棉被、新枕头、新脸盆、新澡盆之类的箩筐。没有吹唢呐与敲锣打鼓的,也没有放鞭炮的——因为唢呐是“封资修”的东西不准用,锣鼓是公家的不能用,鞭炮也只是新娘迈进夫家门和晚上入洞房时才燃上小小的一挂。不知是风俗还是新娘不舍娘家的原因,新娘在前面走得很慢,所以整个迎亲的队伍在古道上也是缓缓而行,夕阳下,倒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那时候,我们只要一见到古道上有打红伞的就知道是接媳妇娘的,因为那个年代,除了接媳妇娘没有谁打红伞的,农村里多是穿蓑衣戴棕叶帽的。调皮的孩子还会钻到红伞下看那打扮得漂亮的新媳妇娘,但这些熊孩子大多会被伴娘扯到一边去。
那时小,还不懂古道的韵味,只是感受到了古道的干净、平坦和两边风景的美丽。古道给了我许多乐趣,也给了我许多快乐的记忆。
要离开全州了,我从全州县配件厂旁边的小路向氮肥厂走去,想找一找那古道,可是我失望了。那一片的土地都推平了,那古道连同古道边的田地都不见了,都建了小区。我不甘心,继续找,一直快到七一村公所对面的山上,我才找到一点点。这一点点也让我激动不已了。我感觉我找到的不仅仅是过去那段美好的时光,更是让人回味的一段文明与历史。
此时,正是傍晚时分,我在心里哼唱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看看这古道,想想那石亭,眼前似乎走过来当年古道上迎亲队伍中的红伞和赶路的人。
(作者系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就职于国家税务总局桂林市税务局)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