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采购报社主办 财政部指定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阳光副刊电子报 >> 关于故乡的文字告白

关于故乡的文字告白

栏目: 阳光副刊,电子报 时间:2021-01-07 18:08:16 发布:管理员 分享到:
【摘要】

【书里书外】

关于故乡的文字告白

■ 付兴奎

其实,自己当下居住的小城和纸上所描写的村庄属于同一个地理概念。百十公里的公路,只要油门一踩,故乡便在眼前了。处了多年的左邻右舍,见了面手都不用握,一声回来了就把彼此之间的距离缩小到了无。如果时间充足,你还可以和他们随随便便蹲在路边上开玩笑,顺便聊聊村子里新近发生的事情。

和我们见过的所有的乡村一样,这个叫良平的村子相貌平平,身后找不到一座可以仰仗的高山,面前也没有一条用以涵养自身的河流。那片贫瘠的土地,除了让人赖以活命的几亩庄稼,没有一株高附加值的生物。至于那些活跃在庄稼地里务农的把式们,不是静默于村庄的一隅,就是拖着带病的身体在村子里当了留守老人。

对于从饥寒中走出来的自己来说,乡村生活给予的温暖和亲情超过了因为人性扭曲造成的冷漠和歧视。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根本上解决了村里人的饥饱,高考则让极少的一部分青年获得了城镇户口和干部身份。坐在通往城市的汽车上,我默默地告诉自己,你终于可以逃离这片贫瘠而多难的土地了。

双亲逝世之后,我回家的次数愈来愈少,但对故乡的关注却未曾有丝毫的减弱。门前的柏油马路又拓宽了,原本泥泞不堪的街道终于得到了硬化,城北里又盖起了一排高晃晃的楼房,村里的妇女们开始跳广场舞了。超市货架上有了全国各地的商品,私家车把公路挤成了一根肠子。新栽的太阳能路灯终结了夜晚的漆黑,满口普通话的邻家小孩、一身名牌的打工妇女,让我们各自的感觉发生了很大的错位。偌大的田野里看不到一个庄稼汉的影子。男人不用拉车推磨,女人也不必缝缝补补,不用向国家上缴一粒粮食,还能享受到国家的各项补贴。用年龄最大的爷的话说,现在的农民福大呀,过的是神仙也享受不到的日子。

新建的单元楼和混凝土平房疏远了土地、粮食和牲畜的关系,更淡化了人和人之间的亲情。超市里的商品,把种粮的、磨面的、卖蒸馍的弄成了老死不相往来的路人,间或发生的红白喜事,勉勉强强地维持着大家之间若有若无的关系。逢年过节,坐在一起说得最多的话题除了谁谁挣了大钱在城里买了房子,就是谁家的娃考上了外国的研究生娶了大城市里的媳妇。曾经生龙活虎的土地,只剩下一个地理意义上的村庄。

如果单就文字而言,我觉得这个相貌平平乏善可陈的村庄其实是为我而存在的。泥土窑里发出的第一声啼哭,注定了我和良平之间的关系,也注定了我终生无法摆脱的宿命。趴在父辈日渐佝偻的脊背上,我目睹了一粒种子变成粮食的全部过程,忍受过被别人歧视的辛酸,也感受过被人默默帮助的温暖。如果说,这里每一条疙里疙瘩的土路,每一处低矮的茅舍和地坑,每一棵弯曲或者端正的树木,如同身体里那些坚硬的骨骼,给了我向上的力量和支撑,那些细碎不堪的生活场景和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则像我肢体中柔软的细节,让我屈服于它的寂寞与隐忍。成片的矮化苹果树覆盖了曾经望不到边的麦子,大多数地坑院和泥瓦房因为复垦而被夷为平地。当年在一起玩耍的伙伴,不是在外奔波,就是在家留守。汽车马达的轰鸣声和大型音箱里传出来的嘈杂声,取代了牛马的呼吸和鸡狗的声音。

走在曾经熟悉的村子里,我再也无法像从前那样,随便在地里揪上一把青苗,或者去树上摘下一枚青果,放到嘴里没完没了地咀嚼。也不能像小时候那样,盘腿坐在邻居家的炕头上,手里攥着张家姨王家妈蒸的馍馍,边吃边聊,边说边笑。我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对自己生活过的村庄感到不适,就像许多年前的诗人艾青先生说的一样,做了生我养我的土地上的客人。

不是因为沉湎于曾经的苦难偏要厚古薄今,也不是无视社会的发展拒绝城镇化的推进,更不是想通过不堪的描述赚取读者的赞许。我之所以下定决心,选择用文字的方式去书写一个已经消失的村庄,除了弥补自己心灵深处怅然若失的缺憾之外,更多的是想给和良平有关的人一个精神意义上的村庄,让他们的心随时都能够回到从前,记起那些久违的亲人,重温那些俭朴而又充满温暖的时光。

前年正月,坐在单元房子里的我,突然就想起在老家的时候,大人小孩一族一户成群结队挨家拜年的日子。厚厚的积雪簇拥着没有叶子的老树,高过门楼的红灯笼在树梢上闪耀。热热火火的土炕上摆着同样热火的暖锅和味道诱人的老黄酒,一脸喜气的老人们,一边享受着被人膜拜的惬意,一边感叹着远去的岁月,院子外头挤满了抢东西吃的孩子们。同样让人怀念的还有大集体时一起劳动的场面、随风荡漾的麦浪、火炬一样的高粱、人欢马叫的打碾场面。当然也包括旧庙改成的小学、歪脖子树做的篮球架、挂在树上当钟用的齿轮。

书中的大部分感受来源于少年时期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在情感的沉淀和事理的推测上又多融入了中年以后的感受。我无意把这些倾注了自己全部感情的文字写成为人称道的名篇佳作,但我必须坚持故乡和我自己的生命立场。

对于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乡亲们来说,一篇十多万字的散文,远远抵不上一袋化肥、一瓶农药、一笔生活补偿金的价值。我的一厢情愿的叙说,也无法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一个困难,但它确实浓缩了曾经的我和现在的我对于故乡的全部的深情。我不知道一个存在于纸上的故乡,对从心底里惦念着它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意义,也不知道我的这些文字,会不会被所有与良平有关的人接受。我只希望给自己曾经生活过的故乡用文字做个交代,一个客观而又真实的交 代。

(本文系《纸上的村庄》一书后记,有删节。作者为甘肃省作协会员,就职于甘肃省庆阳市财政局)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本文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第1019期第8版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