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采购报社主办 财政部指定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实务操作 >> 实务操作(探讨)电子报 >> 大数据应用给政采领域出了一道开放式的问答题

大数据应用给政采领域出了一道开放式的问答题

栏目: 实务操作(探讨),电子报 时间:2019-09-19 17:10:50 发布:管理员 分享到:
【摘要】

大数据应用给政采领域出了一道开放式的问答题

■ 马可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让大数据走进了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我国很多地方也都开始初探大数据的应用,挖掘大数据的价值,为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案例。然而,如何借助大数据分析促进政府采购制度完善,这是一道深思型的新考题,也是一道开放式的必答题。

大数据应用案例及价值

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地在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领域逐渐开展了网上招标、在线投标、电子开标和网上评标的全过程电子化,实现了一切业务在线化,一切交易数据化。到2013年《电子招标投标办法》及其技术规范的颁布实施,各级政府积极推进依法行政、简政放权,基于互联网的招投标总体方向已经朝着更加规范、更高效率、更加透明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也积累了海量、实时、精准的电子化交易数据。大数据技术的逐步成熟为解决行业难题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利用数据融通降低投标成本。数据的汇集融通可以降低市场主体的投标成本。例如:西部某省公共资源交易互联互通服务平台,整合了全省31个交易平台异构系统,实现了企业信息一地注册、全省共享,数字证书一地办理、全省通用,入场项目一地交易、全省可溯,交易行为一地失信、全省受制,评标专家一地评审、全省联动,交易数据一地汇聚、全省应用,有效降低了公共资源交易的成本。通过全省的的数字证书交叉互认系统,彻底打破了在当地从事交易数字证书服务的各个企业之间的技术壁垒,实现了数字证书跨区域、跨平台、跨系统的交叉互认。目前已经实现了由在全省各个交易平台上面提供服务的4CA公司,6家电子印章公司所发出的6万多把数字证书,在全省所有交易平台上面的交叉互认。现在,凡是在本省参与各类交易的企业,只需在省内任一数字证书服务机构办理一把数字证书,注册一次企业信息,登陆一个交易平台,就可以完成所有交易事项。为参与交易企业办理的数字证书瘦身率达66.72%。仅这一项,就为参与交易企业每年直接节约经济成本4000余万元。

利用时序模拟算法对交易市场相关数据变化,对政策发布前后数据模拟推演对比,直观显示招投标政策发布后,交易市场各维度数据的变化情况,量化评估政策执行效果,为制定及优化招标采购法规制度和政策措施提供数据支持。例如:深圳市建设工程交易服务中心在20119月以《关于深化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改革试行评标定标分离的通知》(深建市场〔2011206号)发布实施为标志,深圳率先在建设工程招投标领域探索以“定性评审、评标公开、评定分离、票决定标”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试点改革。为了验证政策执行效果,深圳市建设工程交易服务中心对2007-2016年工程交易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投标企业中标率、中标金额下浮率等指标进行时序模型建模,预测拟合出假设没有出现评定分离政策,各维度的时序趋势曲线,与实际发生的时序曲线进行对比,从而量化评估政策产生的效果。以占投标企业数量最多的一级资质企业中标金额下浮率分析。

利用社团检测评估交易行为风险。利用社团检测、关联分析等算法对招标人、投标人、招标代理、专家等交易参与主体的交易行为进行分析,评估其出现违规风险的概率,为监管部门提供了新的监管手段,让隐蔽的违规行为无处遁形。例如:西部某省利用全省互联互通后汇集的电子化交易行为数据,通过社团检测算法与关联规则算法,对招投标人投标效能以及出现横向抱团与纵向抱团的风险概率进行评估。发现了一些风险概率高的企业。(详见图1

1左侧投标效能最低TOP10中排行榜第一名的公司近三年在该省参与投标277次,一次未中标。而通过大数据技术获取横向外省交易数据进行拉通比对,可以发现该企业在注册地广东省近三年中标172次,中标率却十分之高。企业参与投标是需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的,如此执着地在某地进行没有成果的投标,这种异常行为应重点关注。

另外,在进行社团分析中对横向抱团风险进行评估,其中对抱团风险度高的社团进行进一步分析(图1左上),发现这个社团具有以下特征:某园林有限公司(橙色的点)一年内投10次标,中标10次。而绿色和蓝色点的企业始终与橙色的点一同出现,但从未中标。进一步对中标的时序分析发现,在前5次投标中,还有除橙色、蓝色、绿色点外还有数家不同的企业在参与投标,而到后5次,只剩这三家企业一同投标。说明其他企业看出端倪之后,再也不参与此类标的竞争。因此可以提出怀疑:橙色点代表的企业是不是庄家,与绿色点、蓝色点共同进行围标?

围标串标是招标投标领域发生的一种违法行为,具有相当的隐秘性,通过以上的算法可以清晰地揭示交易行为数据背后隐藏的一些规律,暴露招投标过程中的隐性动机,从而降低和防止围标串标的行为,为监管部门提供了新的监管手段。

内外数据融合评估价格合理性。传统评标过程中清单报价、材料价格的合理性主要依据专家经验与招标控制价。而利用大数据技术,纵向可以汇集交易中心历史项目,横向通过购买服务方式获取外部行业市场数据,横纵相连,利用海量数据挖掘内在规律,利用语义识别技术、聚类处理形成同类清单、材料的合理价区间。这样在评标过程中,专家可以对各投标方的投标文件进行审核对比。应用合理价区间快速审核清单项描述以及报价合理性判断分析。根据审核价格计算规则,计算每个清单项的综合单价平均值,并且分析出与平均值的差距、差额率等,根据输出的审核数据、结合事前设置的差额率,将过高、过低价格清单项筛选出来帮助专家快速评标,防止不平衡报价、围串标等行为的发生。对看紧国家钱袋子,保护国有工程投资使用效率有重要意义。

例如:西部某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引入建材市场价格信息与工程交易工程量清单中的材料价格进行比对,开展投标价格合理性分析。以建筑工程常用的HB400螺纹钢为例,2016年上半年广材网显示的某螺纹钢市场价格在2100/-3220/吨之间波动。而在同期历史进场交易的项目中大部分项目价格分布在2200/-3300/吨之间,与市场价格的价格区间接近,但也发现个别项目的螺纹钢价格超过5000/吨,低于1900/吨的畸高畸低偏离正常市场价格的情况。

利用预测模型预测宏观经济走势。交易中心的数据除了解决交易直接参与方的痛点之外,还可以利用深度分析为省市政府在经济宏观决策方面提供数据依据。宏观经济管理中利用先行指标的变化来预测经济走势,对决策的前瞻性与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建设工程在中标后工程开始施工,随着工程的开工进展,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后会逐步转化为建筑业产值。通过Granger(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技术进行宏观经济要素与交易额的关联分析以及先行指数识别,并运用先行指数进行预测。

大数据给政采领域带来的变革

随着各地政府采购交易全过程电子化的普及,大量交易环节的法人信息、项目信息、交易信息、资金信息等海量数据得以汇集。大数据分析技术所具有的“揭示过去规律、解释当下问题、预测未来趋势”的特点。这为市场主体提供的公共服务更加快速高效,为行业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优化提供了数据依据,为监管部门提供多样有效的监管工具,为省市政府研判行业发展形势提供数据依据。

交易服务更加快速高效。用大数据推动效能提升,让交易进程跑得快。交易过程的行为数据记录了业务链条中每个业务场景,数据反映了各项业务的执行时间。通过建立交易效能大数据分析模型,围绕各类交易项目从入场到出场的全生命周期,把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等制度要求融入到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电子化交易的服务流程节点中,实时再现和反映工作人员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通过系统对超时违规行为进行自动预警提示。同时,利用交易流程中记录的交易参与人行为数据,分析可优化流程与资源的最佳配置,进一步促进公共服务的效率提升,确保服务“提速增效”落到实处。

监管手段更加多样有效。用大数据构建数据铁笼,让违规行为看得见。交易违规行为具有隐蔽性,传统的手段难以有效地防治。大数据可以根据交易行为数据的蛛丝马迹,通过交易行为风险检测模型,还原并捕捉市场交易主体陪标、围标、串标等交易违规痕迹,使违规行为晒在阳光下,无处遁形。大数据改变专家填报回避承诺书的方式,通过引入外部公安、税务等外部数据,强化专家回避机制,防止出现打人情分、甚至参与围串标的情形。

诚信体系更加全面真实。用大数据建立全方位无死角的诚信体系,让市场更加公平、公正、诚信。传统的诚信数据面临封闭且不够完善、数据容易失真产生偏差、实时性差、方便性差、人力资源成本高等五大难题。大数据时代的信用体系可以将企业分散在不同地域交易中心的信用信息,分散在工商、税务、住建等不同部门的信用数据互联互通,全面刻画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行为,记录点滴信用,形成企业完整的信用画像。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对信用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实时监控,防范潜在的信用风险。企业的所有行为都将成为信用评判的关键变量。从而可以支撑行之有效的诚信体系,形成“一处失信,处处难行”的联合惩戒机制。

政策制定更加有据可依。用大数据可以对政策制定进行评估与预见,让政策制定者更加科学地进行决策,政策制定有据可依。市场主体是构成市场经济活动的细胞,每一项政策与规则的出台,都会影响市场主体的行动方式与行动路径。同时,市场主体的行动方式与行动路径也能反映政策的有效性,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市场各维度的指标进行监控,针对政策各影响因子进行模拟,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预判,提升政策制定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未来趋势前瞻

目前大数据在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国家大数据政策的落地执行,国家“放管服”改革的推进,未来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的发展将向以下三方面发展:

一是数据的汇集更全面。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已经初步建成运行,打破了信息孤岛,未来全国的交易数据、法人数据、专家数据、诚信数据等将高质量地汇集,形成全国数据的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局面,全面还原公共资源交易各方的行为轨迹。

二是数据的开放更广泛。公共资源交易涉及全社会的公共利益,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随着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的落地执行,各地政务数据开放的力度会越来越大,交易的数据将更加公开透明,让交易晒在阳光下,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三是数据的应用更深入。数据汇集与开放后,会有更多的单位、大数据企业参与到大数据的深入应用研究中,大胆破局,持续创新,最终为促进我国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监管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公共资源交易阳光操作,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推进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

(作者单位: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本文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第894期第4版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