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采购报社主办 财政部指定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心情 >> 完颜绍元:古代政府采购轶事

完颜绍元:古代政府采购轶事

栏目: 人物心情 时间:2014-02-21 10:53:59 发布:管理员 分享到:

白居易所作的《卖炭翁》曾提到:“一车炭重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这段话便是指向了宫廷采购的行为,而这种以物易物的方式则被称为折科。在宋代,绸绢、金银、茶叶、食盐、香料、药物、进口象牙等,都充当过政府购买的偿付手段。

除了折科,钞引、赐爵授官也充当了古代政府采购的支付手段。所谓钞引,就是提取和运销各种国家垄断商品的凭证,有盐引、茶引、药引、矾引、香料引等种种名目,商人从农民手里买来粮食草料等军需物资,再运输到有军队驻扎的地方卖给政府,政府就用这些钞引折合粮草售价付给商人。因此,这些钞引上还有面值、效能、流通区域、支取类别等区分。商人可以凭这些钞引提取实物出售,也可以转手套现。而赐爵授官,就是用爵位、官衔等标示社会等级的“身份”作政府采购的按值偿付。西汉时匈奴屡侵北方,国家征调众多军人戍边,但当地所产粮草远远满足不了边防部队的需要,于是广泛动员民众向边防军输送粮草,政府不给钱,但根据交售粮草数量多少授给标示社会等级的爵号。当时的爵位共有20级,向边地纳粟最高可获得仅次于列侯、关内侯的“大庶长”,就是第18级爵位。这种“付款”方式在以后的朝代经常被使用。

除了这些明文规定的支付方式外,还有一些官府中人恃威挟势,以采购为名,行掠夺之实,这种行为在所谓“宫市”即宫廷小宗物品买办中尤为突出。王莽时,中黄门王业以长安市场负责人的身份兼管宫廷买办,领导在市场里买东西,会是什么样的交易?史书记载叫“贱取于民,民甚患之”,但王业却以能替内府省钱,被评功赐爵。

唐代宫廷买办,先是归有关机构代办,随时给价,后来直接由宦官出来采买,开始多方克扣,再往后干脆出动几百人分赴南市、北市两大超级市场和其他商业街区巡视别人所卖之物,看中什么东西,就以“宫市”为名拿走,随便给点就算付值了,白居易的《卖炭翁》便是宫市的一个镜头。

北宋的宫市则以拖欠货款为特色,《东轩笔录》记:东京巿政府设有一个叫杂买务的机构,专门替宫廷采办物品,但是大内在东门也设了一个杂买务,直接发条子给行铺买东西供应禁中,行铺遵命供货之后,往往经年拿不到货款,甚至有拖欠至千万钱的。有人说内府财务是随时付值的,多被经办的宦官故意拖延滞留,藉此向讨账行铺敲诈勒索。这个恶弊,直到蔡襄任东京市长时才彻底铲除。

明朝创始人朱元璋来自社会底层,知道宫市的危害,故在洪武元年正月初八,即建国之初就郑重颁谕:“今后但系光禄寺买办一应供用物件,比与民间交易价钱每多10文。且如肉果之类,及诸项物件,民人交易100文1斤,光禄寺买办须要110文。”这个宫廷给值必须高于市价10文的“祖宗之法”最终在朱元璋身后的某一个时候被扔进茅厕,成化4年7月,兵科左给事中陈钺等奏:“近光禄寺遣人于街坊市物,不复计直,概以势取,虽称赴官领钞,未必皆得;纵有得者,钞皆破烂而不可用。负贩者不幸遇之,辄号呼痛哭,如劫掠然。”摘自《人民论坛》杂志

责任编辑:

本文来源: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