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理财烽烟四起 “宝”“宝”大战谁主沉浮
互联网理财烽烟四起 “宝”“宝”大战谁主沉浮
新华网北京2月17日电(王宇、游苏杭)继中国工商银行的“现金宝”升级之后,民生银行的“如意宝”也在积极酝酿之中。从此前的滴滴打车、到跨年的微信红包,再到“保险版余额宝”的推出,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银行,在互联网理财领域纷纷攻城略地,互联网系和银行系的各类“宝”“宝”大战激战正酣。
各种“宝”逐鹿中原
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目前民生银行直销银行推出的货币基金产品“如意宝”,已进入最后内测阶段,将于近期择机上线。
据悉,这是一款基于货币基金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可实现T+0实时汇款,具有低门槛起投、随时取用等特点,表现出了鲜明的互联网理财属性。
此前,银行业的领头羊工商银行理财产品“现金宝”亦实现升级,产品在准入方面更为便捷。而一些银行代销的货币基金目前也推出T+0理财产品,实现了快速赎回、实时提现。
银行系各种“宝”的推出,源自于对互联网企业进军金融领域的应对。过去两年来,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在内的不少互联网企业正从单纯的支付业务向转账汇款、跨境结算、小额信贷、现金管理、资产管理、供应链金融等传统金融业务领域渗透。
其中,对理财的角逐最为激烈。马年正月前后,微信演绎“抢红包”大戏,腾讯团队眼中的这一不经意之作,迅速成为其经营战略上的一次落子:“屌丝”也好,小资也好,中产也好,在抢红包的行为中,不自觉地把其银行卡账户与“理财通”绑定,客观上为腾讯进军理财领域开启了直通车。
而更早进入互联网理财领域的“余额宝”,目前其客户数已超过6000万人,吸金规模超过2500亿元。
一场银行后院的战争
当消费者通过手机指尖轻触实现了支付和理财的便捷,支付领域演绎着一场巨大的变革,其背后金融资源的支配亦发生了改变。
在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综合部陆强华看来,互联网企业进军支付领域,一方面会给消费者带来便利与实惠,更为重要的是,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银行资金的支配与使用。
“当越来越多的储户把存款转入‘余额宝’‘理财通’这类理财账户后,这部分资金的支配权即从银行转向互联网企业。虽然银行也推出各种‘宝’向互联网企业迎战,但不管最终结果如何,这都是发生在银行后院里的战争,对银行影响不可谓不大。”陆强华说。
观察人士认为,以往的存款大搬家是银行间的储户资源转移,属于左兜挪右兜。如今在互联网企业推出各种“宝”之后,金融脱媒呈现出历史性巨变。
“余额宝、理财通等各种‘宝’正形成一种效应:消费者会预期如果把存款转到各种“宝”中,会带来更多收益。”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目前银行存款资源面临着腹背受敌的状况,一方面中高端账户的定期存款资源会通过信托、理财等产品流失,另一方面,互联网企业的各种“宝”又把低端储户活期存款进行了转移,且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
粗略估算,当前我国居民储蓄约在45万亿元左右,互联网理财吸金规模目前累积不过几千亿元,资金转出的比例微乎其微。但不可否认,由于客户黏性的不断增加,互联网企业对银行资金目前已形成了撬动趋势,吸金规模和比例未来都将继续提升。
普通储户将成未来真正赢家
“银行的优势是拥有庞大的资金和线下客户资源,但术业有专攻,他们对于互联网的游戏规则比较陌生,客户体验度也不高。这成为制约银行进军互联网金融的一大因素。”陆强华认为。
在郭田勇看来,“余额宝”“理财通”等产品的资产配置大部分投向银行的协议存款,在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银行钱紧背景下,这类投资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较高收益,但如果未来存款利率管制彻底放开,货币市场基金必然要配置到一些高风险领域,这就可能步入美国版余额宝paypal的命运。
被人们称之为美国版余额宝的paypal,规模一度达到10亿美元巅峰,当时也曾赢得了不错的市场口碑。但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受流动性紧张影响,美国货币市场基金收益水平降至0.04%,仅为2007年高峰时期的零头。
阿里小微金融研究院院长陈达伟则认为,放开存款利率管制是一个渐进过程,又由于客户对余额宝等产品的客户粘性较好,相信互联网企业能够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
由于各类“宝”的本质仍然是基金投资,因此其前景亦受资本市场发展空间所限。“余额宝的贡献在于确立了余额资金的财富化,推动了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竞争和转型。但在资本市场没有得到有效发展的前提下,余额宝的生存迟早会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小求撰文指出。
事实上,各种“宝”的应运而生,实属存款利率管制背景下消费者的无奈之选。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存款利率管制的放开,各种“宝”的发展空间未见如目前宽阔。但毋庸置疑,在互联网金融烽烟四起的时代下,银行“躺着挣钱”的日子将走到尽头,普通储户将成为未来最大的赢家。
责任编辑: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