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2025年10月10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Ad5b6f6c6b20ef5158d45c1ff5294872

中文之美归来兮


<< 中国政府采购报 >> ( 2025年10月10日 第8版 )

【文化自由谈】

中文之美归来兮

■ 达墨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是数千年文明沉淀的灿烂星河,语言文字之美更堪称独特的宇宙观显影。然而,在舶来文化如潮汐般涌入、生活被“艺术化”幻象笼罩的当下,人为造设的新词新语正悄然解构着传统文化的原乡精神。因此,让中文之美回归本源,成为守护文化基因、赓续文化自信的重要之举。

中文之美首显于“精准与意境”的双重奏鸣。这并非华丽修辞的雕虫小技,而是思维对存在之真的抵达。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专注,实为对语言与存在关系的深刻叩问。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更将抽象时间流动具象化为可触的生态韵律,使生命力获得具象形态。反观当下“打造极致体验”“赋能垂直赛道”等术语,看似时尚前卫,实则是符号泡沫的狂欢。它们消解了语言作为思想载体的本质,使表达沦为无根浮萍,既无具体场景依托,又无真实情感脉络,终成遮蔽思想的幻幕。

语言的精准,是思维触摸存在本真的触角,意境的营造,则是存在者在语言中重构世界的能力。不得不说,当下语言的空洞化,本质是思维浅表化与存在感缺失的投影,即当词汇失去重量,思想便失去生长的土壤。

中文之美次显于“逻辑与辩证”的生生之道。这不仅是语法规则,更是智性传统的活态传承。从“舍得”“进退”“阴阳”等词汇的辩证构造,到古文“起承转合”的篇章逻辑,中文内蕴含着“物物而不物于物”的蓬勃智慧。这种智慧非二元对立,而是“执两用中”的动态平衡与“相反相成”的生成思维。新媒体时代,“圣母”“杠精”“直男癌”等网络语言标签,将复杂人性简化为扁平符号,恰与《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思维背道而驰。而真正的辩证,既承认差异,又寻求贯通,既保持批判,又容纳包容,是“观复”的洞察能力。

中文之美终显于“风骨与担当”的精神灯塔。追溯中文辩证之美,实为重拾“和实生物”的古老智慧,拒绝非黑即白的思维暴力,培养“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认知格局。这不仅是语言的品格,更是人格的镜像。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士人情怀,到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精神斗士风骨,语言与人格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统一。当下的“躺平”“摆烂”等词的流行,虽含有社会症候的复杂性,却在思想层面上,消解了行动意志,使公众讨论陷入反讽的虚无。这种犬儒化的语言倾向,实质是精神力量流失的表征。风骨不是外在姿态,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内在坚守;担当不是空洞口号,而是“为天地立心”的实践品格。当语言丧失承载厚重精神的能力,失去的不仅是词汇本身,更是词汇背后“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高度。

今天,对中文之美的追溯,绝非文人雅士的怀旧自赏,而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救赎。语言的滥用必然导致思想的“浅薄化”与情感的“粗鄙化”,正如当词汇沦为符号游戏,表达失去重量,思想便失去生长的土壤。清洁语言即清洁思想,守护中文的纯粹与优美便是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唯有当语言重新变得清晰、精准、有力,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才能真正拥有坚实的根基。因为语言不是工具,而是存在的家园;不是符号的堆砌,而是精神的显影。中文之美的归来,实则是精神本真的回归;中文之力的重建,实则是思想深度的重铸。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财政局)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本文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第1475期第8版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订阅报刊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