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2025年10月10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Ad5b6f6c6b20ef5158d45c1ff5294872

话术消费


<< 中国政府采购报 >> ( 2025年10月10日 第8版 )

【谈古论今】

话术消费

■ 青丝

平日常用的一件小电器坏了,到商场想买一台新的,却发现价格普遍要贵两三倍。销售人员不断对我进行游说,声称这是最新款产品,可以用Wi-Fi连线,手机远距离遥控,以后即使人在外面也可以远程遥控开机工作,回到家便能立即享受成果。

那舌灿莲花的话术,换了其他人可能就被说动心了,但是我根本不想为了那些完全用不上的功能多花钱。想起一句玩笑话:哲学家做的事情就是让人接受自己推出的概念和想法,和推销员试图说服他人购买商品一样。网络时代,让人接受一个想法已不再是什么难事,许多人或许尚未明确自己的需求,却已被琳琅满目的消费概念所包围,这些精心包装的诱惑让人目不暇接,最终促使他们慷慨解囊。

如今几乎每天都能接触到各种话术,就连一双袜子,一副鞋垫,也经常被扯上“纳米”“离子”这些大词。一些被力推的阅读方式和演讲,则以“量子”或“区块链”为噱头,还真把不少人唬住了。其实早在北宋,就流行过这样的风气。当时,南唐名匠李廷珪制作的墨锭在文人当中备受推崇,声称原料里掺入了珍珠、玉屑,质坚如玉,纹美如犀,售价高昂,被赞誉为墨中第一品。

不过,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却不买账,很不屑地写了一篇《破墨癖说》,批驳这股浮华不实的风气。他说,人们炒作李廷珪的一条墨就价值多少黄金,声称墨锭质地坚硬,边缘锋利得可以用来削东西,但削东西完全可以用刀,又何必用墨?还有人说墨锭掉入水里,即使过几天再捞起来,也不会变朽,可是好端端一条墨,为何要放入水里浸泡几天?还有人炒作李廷珪的墨可以保存上百年,但一条墨最多不过用两三年,又何必保存百年以上?

李格非是清醒的,提醒人们须根据自己的真实需求选购物品,而不是让思维跟随着话术走,毕竟墨就是墨,是用来写字的文具,即使加入了珍珠、玉屑,能削东西、泡水时间长,也根本没有实际意义。相比起来,现代各种话术的套路要更为多样,也更具有诱惑性,人们想要避免被话术忽悠,成为“智商税”的贡献者,也变得更难——对许多现代人来说,大量物质消费其实并不是源于真实需求,而是被各种话术刺激出来的消费。如各种“大酬宾”“购物节”,很多人自觉是捡到了便宜,至于买来的东西需不需要,适不适用,却成了次要的考量。

近年来人文社会科学屡被人讥嘲诟病,认为没什么用处,这就是一个很直观的例子。李格非的《破墨癖说》即使已历时近千年,放到现代也依然可常读常新,提醒人们回归本心,避免被各种话术所消费,想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是什么。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本文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第1475期第8版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订阅报刊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