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场更开放 参与更便利 服务更智能
本报记者 郑杨
作为国务院首批营商环境试点城市之一,北京市自2017年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以来,从持续规范市场竞争环境、发挥政府采购政策优势、借势“数智”推动服务升级等方面着手,连续推动实施7轮改革,制定近20部相关制度文件,出台47项具体改革举措,全力打造“市场更开放、参与更便利、服务更智能”的政府采购营商环境,为助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蓄动能。
培育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将改革落到实处。2019年,北京市出台了全市统一的集中采购目录,实现了市区两级协议采购结果共享。2021年,在全市执法服装采购项目开展过程中,北京市作为首个“集中带量采购试点”,将原本118家预算单位重复采购活动简化为1次执行。2022年,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发布了首个框架协议采购公告,有针对性地解决以往多频次、小额度需要多次重复采购的问题,提高采购效率。2023年,完善并发布了《北京市政府采购文件示范文本(2023年版)》,增加女性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等最新内容,并将示范文本嵌入到全市政府采购电子招标系统。
制度建设到位,落实有了保障,如何让市场活力充分释放?北京市创新实践,逐步建立起“两统一、全链条”的政府采购信息公开机制。
“两统一”,一是统一平台。2017年,北京上线全市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北京市政府采购网”,全市所有的政府采购项目信息“一网通查,免费获取”。二是统一规则。北京市不断完善信息公开制度规范,制定了采购公告、意向公开、采购需求等13类公开信息的统一模板,大幅提升了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规范性。
“全链条”即构建全面透明的信息公开链条。2020年,北京市率先启动了采购意向公开的试点工作。依据规定,财政部门在批复各部门预算后的60天内,采购方需将全年的采购计划公开,促使企业能够提前掌握年度政府采购的需求动态。2023年,在全国率先印发《关于政府采购成交结果公告采用单一来源方式理由的通知》,明确在政府采购项目结果公告中,公开采用单一来源方式的理由,并在全市范围实施。2024年,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合同变更信息公开,实现采购过程信息公开全覆盖。
助企纾困激发市场活力
近年来,北京市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预留中小企业采购份额,专门将留给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的预留比例,在国家要求的30%和18%的基础上,分别提高到40%和28%。2024年,北京市政府采购合同授予中小微企业的金额达746.4亿元,占采购总规模近八成;其中授予小型、微型企业的金额达523.8亿元,超过采购总规模的一半。
为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北京市印发文件,明确要求合同支付首付款原则上不低于合同金额的30%,对中小企业首付款不低于50%。开通供应商在线提交付款申请、提交发票功能,方便供应商及时查询资金支付状态。建立资金支付智能提醒和逾期预警机制,督促采购人根据合同具体约定及时支付合同款项。
北京市重塑政府采购合同融资流程机制,在全国率先实现“政采贷”线上办理的银行还款账号自动锁定和支付状态反馈功能。参与政府采购的企业可以凭借政府采购合同在线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无需抵押或担保,即可享受程序便捷、利率优惠的贷款服务。截至2025年3月,已累计为企业线上放款900余笔,融资约7.5亿元。为减轻企业负担,2024年4月北京市还上线电子保函线上服务。目前,已累计为700余个政府采购项目开具电子保函1400份,节约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活动所需占用资金成本9000余万元。
为着力破解政府采购活动中企业跨地区、跨平台重复办理CA注册的难题,北京市还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政府采购活动中企业身份认证、扫码登录、电子签章、加密解密等功能“一照通投”。截至2025年3月,累计近3万家企业利用电子营业执照,开展政府采购业务约24万次。
借势“数智”助推质效提升
自2024年4月15日以来,北京市所有政府采购项目(除涉密项目外)均免费向供应商提供电子采购文件。同时,鼓励采购人和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积极推进政府采购项目全流程电子化实施,逐步提升全流程电子化覆盖率。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部署”的原则,北京市财政整合建设了全市统一的“1+1+2”的政府采购一体化平台。自2019年开始,在统一全市信息发布平台的基础上,逐渐推进全市监管平台以及电子卖场和电子交易两大采购交易平台的统一。
“我们着力推动参与采购活动的集成度和统一度,实现了‘一个平台、一次注册、一套标准、一网办理’,从采购预算、采购执行,到合同支付等全流程闭环管理。特别是电子卖场和电子交易两大平台,填补了北京市政府采购在线交易的空白。”北京市财政局政府采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电子卖场支持网上直购、在线询价等交易方式,为集采目录内小额零星采购提供透明高效的渠道。电子交易平台支持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竞争性磋商、框架协议等7种采购方式全流程在线交易。
为加速数智化赋能进程,北京市还积极推进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通过采集和分析各类采购活动的数据,建立了动态监测机制,结合推广示范文本,梳理常见敏感词90余条嵌入采购一体化平台,对采购文件中易发的隐性门槛和壁垒问题予以“智能预警提示”,为打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政府采购环境提供有力的数字化支撑。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