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2025年03月21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C9545cc294ba53e4fae85a3353ceb3c6

燕舞春分农事忙


<< 中国政府采购报 >> ( 2025年03月21日 第8版 )

【感悟自然】

燕舞春分农事忙

■ 徐静

当第一缕阳光如利刃般划破晨雾,湛蓝的天幕上,燕群的剪影便勾勒出灵动的韵律。这些穿越秦岭的精灵,嘴衔巴山夜雨的湿润,掠过汉江如练的波光,在春分这一时节,准时叩响关中平原的门扉。

春分,是大自然的天平,将昼夜均分为等长的时光。而燕子归来的轨迹,恰似关中平原上最精准的节气密码。它们轻盈地穿梭于如烟的柳丝间,影子在半坡遗址的陶罐上短暂停留后,又穿过碑林石径的墨香,把流传千年的诗句,带进现代的村落。“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瞧,这些身姿矫健的黑色闪电,在新建小洋楼的屋檐下筑起泥巢,与晾衣绳上的红肚兜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和谐美好的田园风光图。

春分,是农事的号角。当燕子在渭河滩涂上梳理羽毛时,关中平原上的农耕史诗便悄然地拉开了帷幕。铁牛发出的轰鸣声,惊飞了栖息在滩涂的白鹭。犁铧翻起层层土浪,蛰伏一冬的蚯蚓纷纷舒展身躯。祖父满是老茧的指缝间,不只是捏碎的土坷垃,更藏着杜甫笔下 “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的千年农耕智慧。无人机如雄鹰般掠过麦浪,摄像头捕捉到的,不只是麦苗生长的实时数据,更是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千年回响。此时的麦苗,在春分的怀抱里,正准备起身拔节,每一刻都无比珍贵。

在泾惠渠畔,渠水浇地的灌溉方式,依旧保留着古老的韵律。春分时节,万物需水,闸门开启瞬间,泾河之水像一条银色巨龙,沿着郑国渠故道,浩浩荡荡地奔向广袤的八百里秦川。祖父这位经验丰富的老把式,手持长杆,熟练地疏导水流,他专注沉稳的姿势,与智能手机里便捷的灌溉APP,形成奇妙的古今对话。当智能传感器监测到土壤墒情,那些 “水是庄稼宝” 的古老歌谣,在物联网芯片里化作二进制的诗行。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田埂边,智能手机突然响起,是农技专家的视频连线。“徐叔,您看麦苗第二片叶的叶尖有点发紫,可能是缺磷。”镜头里,无人机实时回传的农田影像,与祖父布满老茧的手掌重叠。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交融,恰似渭河与泾河在平原交汇,孕育出“科技助力农业兴”的新图景,而这一切,都围绕着春分时节麦苗生长的关键节点。

暮色中的农家小院,燕子在太阳能路灯下呢喃。孩子们追逐着AI扫地机器人嬉戏,老人们围坐在智能温控大棚里品茶。此时,中央台新闻联播传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政策报道,窗台上的物联网气象站闪烁着绿色光芒。这光芒,是古老的二十四节气与现代数字时代之间,温柔且意义深远的握手。在春分这个特殊时刻,科技与传统携手,共同为农事服务。

当最后一缕晚霞将终南山巅染成绚丽绯红,归巢的燕子把身影投射在村史馆的玻璃幕墙上。泛黄的老照片中,祖辈们当年挑水抗旱的坚毅身影,与如今田野里智能灌溉系统的银色管道相互辉映。这些穿越时空的燕子,见证了“春分乱纷纷”这一古老农谚的代代传承。如今,又在5G基站的信号塔里,开启新的春天篇章。

燕舞春分农事忙,在这个昼夜均分的日子里,关中平原上的新农人将传统与现代的丝线交织,在希望的田野上绣出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那些掠过地膜覆盖田畴的燕影,既是《诗经》里“燕燕于飞” 的古老回响,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最灵动的注脚,更是春分时节农事蓬勃开展的生动写照。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本文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第1422期第8版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订阅报刊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