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2025年03月11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1e4d2e49cc5b504a835aaea8098ccdf1

保护农作物“老品种”


<< 中国政府采购报 >> ( 2025年03月11日 第6版 )

全国政协委员安庭:

保护农作物“老品种”

■ 本报记者 张舒慧

“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好像中餐的味道变得越来越千篇一律了,或者说食材的口感变得没有以前好了。”全国政协委员、希肯国际文化集团董事长安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中式餐饮赖以存在的农作物“老品种”的消逝。这也是为什么如今许多加了“土”字的农产品,其市场价值与价格较高的原因。

据了解,农作物“老品种”一般指的是那些历史悠久,且长时间内在某一特定地区种植或繁育的传统作物品种。它们通常在特定区域内栽培或存在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以及独特的地域性和历史文化背景,能够适应特定地区的气候、土壤和环境。

安庭从行李箱中取了一把山西省翼城县“珍珠玉米”。他介绍说,这份来自翼城县中卫乡石佛村的老品种——“珍珠玉米”,能够爆裂成大于原体积几十倍的爆米花,爆花率达到99%以上,全球独此一份,能够为今后的育种工作带来超高价值。

“这份资源正是由当地一个叫刘怀智的村民从祖辈传下来,规模区区几亩。如果不是及时调查发现并保护,就有灭绝的风险。”安庭表示,我国许多地方特色“老品种”携带大量优异基因,是支撑育种创新和产业开发的重要基础。

为此,他建议,完善我国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加强基层种子库(圃)建设,多层次、系统性保存地方“老品种”的种子、基因材料和相关数据。完善基层种植养殖户通过库(圃)利用、交换、保存的体制机制,实现农民参与下的育种利益分配。

“为防止伪劣产品混入市场,有必要加强科技精准鉴定能力。”安庭认为,可以设立专门的认证机构,完善对我国农作物“老品种”的认证机制。鼓励农业科研机构、高校与县域各级政府合作,开展地方农作物“老品种”的开发和利用,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不断开发出具有县域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同时,推动建立我国农作物“老品种”的奖励补偿机制,提高种植养殖户的积极性。

在安庭看来,做好宣传,增强公众对农作物“老品种”的认知,既有助于讲好新时代“舌尖上的中国故事”,也有助于将县域农作物“老品种”的保护利用与餐饮、医药、文旅等消费市场结合,提高农民收入。比如,通过教育活动、美食文化交流、社区市集、公益宣传推广等方式,联农带农。

“希望大家多多重视农作物‘老品种’的保护,很期待未来在电影院里,能吃到用山西‘珍珠玉米’做成的爆米花。”安庭说。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本文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第1419期第6版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订阅报刊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