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戴和根:
绿色建筑是城市更新的落脚点
■ 本报记者 吴敏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戴和根围绕探索绿色低碳实践路径,推动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戴和根表示,近年来,绿色建筑发展取得了诸多成就,但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建筑及城市更新领域的碳排放核查与监管体系不完善,缺乏高效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工具,尚未形成完备的碳足迹监控机制;对绿色低碳新技术、新材料(如气凝胶绝热复合材料)缺乏统一认识和标准规范,以及在传统建筑行业中,绿色建材的使用接受度较低,市场渗透率不高,限制了绿色建筑的推广等。为此,他提出以下建议。
——加快构建建筑领域碳排放的核查和监管体系,推动建筑碳排放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的应用,确保碳排放目标的精准实施。进一步支持企业开展碳足迹核算,鼓励绿色建筑认证,完善碳排放交易机制,推动建筑领域碳市场的健康发展。尽快细化政策法规,明确新建筑与既有建筑低碳改造的标准、年限、比例等问题。加速出台具体方案,提出建筑低碳改造的推动节点、保障措施等,推动临电(光伏)上网、绿电收益分配等机制落地。
——加强绿色低碳发展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将建筑绿色低碳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列入国家重大科技研发计划,建立科技成果库和公布机制,促进转化应用,构建碳排放和节能减碳标准体系。加快制定满足“好房子”需求的绿色低碳建筑应用技术标准和规范,从政策层面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明确气凝胶等绿色低碳材料的性能指标、施工工艺、质量验收等要求,推动可靠技术工艺及产品设备的集成应用,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用”合作。
——进一步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绿色低碳项目建设。加速完善价格政策,推进碳交易工作“一站式”服务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加大对社会资本参与建筑低碳改造“投建营”一体化的政策扶持力度,建立跨项目统筹、开发运营一体化和“肥瘦搭配”运作模式,对难以实现平衡的更新区域予以保障和反哺。
——统筹推进绿色低碳城市更新与文化保护。引导各级文旅部门积极参与城市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将文化保护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集中成片开发等相结合,严厉杜绝大拆大建、拆真建假,加大文物保护修缮力度,延续以传统民族文化为载体的城市风貌。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