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深处】
“窝篮”里的旧时光
■ 徐志荣
儿时,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窝篮。
窝篮长约一米二,宽六十公分左右,高一般在五六十公分,为椭圆形、敞口结构,采用柳条编制。窝篮平时可以用来存放家里的农产品,待到家中新添了宝宝,便可给孩子当冬天的摇篮。那时,农村独生子女很少,因此家里的孩子都有机会在窝篮里度过馨香童年。
将宝宝放窝篮前,先要在篮底铺些麦秆草,既柔软又保暖,再铺上一层层褥子,接着将被子对折,沿着窝篮一周环绕出一个雏形的“窝”,待到将宝宝放于窝中,要整理好被褥的两头,被头一端护住宝宝的小脚,另一端绕至宝宝头部后端,使其坐在窝篮时头部能有支撑。被褥将宝宝裹得松弛有度,换尿布很方便。根据需要,可将宝宝姿态调整成或躺或半卧,且通常将两只嫩藕似的小手放于被褥外,使得其玩耍、睡觉两不误。
那时,农村的妇女也是身兼多职的,既要哄孩子又要做家务。窝篮便成了冬日里带娃的好帮手。家里常生个煤炉,将小屋烘得暖暖的。妇人们将地里摘来的菜或是挖来的蒜苗放在炉火边,然后把窝篮挪到身边,一边理着菜,一边逗逗窝中的娃:“呀,好玩不,铃铛响不响?”小娃“咿咿呀呀”地回应着,手中挂着的一串铃铛圈环像风铃一样发出悦耳的响声。间或,妇人拿拨浪鼓给娃摇一摇,“咕咚咕咚”的乐曲在轻描淡写间,弹走了冬日生活的枯燥与寂寥。若大人忙着手中的活或是陪邻家大婶唠嗑时,娃也不哭不闹,好似能看懂大人在做什么,睁着滴溜溜的小眼睛瞅着、听着,静静地欣赏着成人世界的风景,伴着时光慢慢长大。
幼年,我因比家中弟弟年长几岁,便得以时常见到他坐在窝篮里。那时,我常拿着一摞小人书,搬个凳子坐在篮边,一边烤火,一边指着小人书上的图哄他,给他讲孙悟空、百花仙子的故事,也不管他听不听得懂,只要看到他“啊、啊”或“呀、呀”地回应,就觉得很快乐。不时,再将窝篮摇一摇,学着妈妈的样子唱起哄睡歌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有时,摇着摇着,差点把自己也哄睡着了。如今想来,那也许是弟弟最初的“早教”启蒙了。
窝篮的体积并不算小,所以移动起来稍有不便,常要家人搭手一起抬。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窝篮更新升级了,有的下面装设了可滑动的轮子,还有的四周增设了木头架、底部加装了弧形摇摆木,从某种程度上,也算集成了现代育儿床和小推车的功能。岁月变迁、时光飞逝,如今,传统的窝篮已很少见到了。
轻摇小窝篮,摇着一份纯真旧时光,摇着母亲的喃喃细语、轻柔的歌声,摇着宝宝甜美的梦。窝篮是宝宝的温馨港湾,也是每个幸福时刻的见证者。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