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23a1b79491095eb1eacd88b6fe7940b3

“毛窝窝”暖冬


<< 中国政府采购报 >> ( 2025年01月10日 第8版 )

【往事】

“毛窝窝”暖冬

■ 刘峰

故乡是水乡,多苇。一俟秋天,芦花转白,迎风轻扬,宛如雪浪。我们当地有着用芦花做靴的风俗,这种靴子还有一个土气而好听的名字:“毛窝窝”。

编织“毛窝窝”,宜用柔嫩的芦花。

孙犁先生在《采蒲台的苇》一文中写道:“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母亲用的,正是白毛子!

趁天晴,母亲举着一个竹笆,围着芦垛,将白毛子轻轻薅下来,然后铺在芦席上晾晒。乡间好风日,那芦花晒得蓬蓬松松、馨馨香香,抚在手心,如天鹅绒般丝滑,恰似女孩子的秀发。为了让芦花更松软,母亲还会请串乡的弹花匠将它们弹上几遍。

弹好芦花,母亲会用家里的那一台老纺车将芦花纺成线,抟成一团。乍一瞧,还以为是毛线。我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母亲拿起那些线团,开始起针、编织。

知子莫如母,对我的鞋码,母亲早已烂熟于心。织完了靴底,又开始织靴帮,最后,将两者缝合在一起,可谓天衣无缝。我属兔,为此,母亲还用灰布片在靴面做了一对长耳朵,并拿红玻璃球做了一双眼睛。编织完毕,她用楦头将靴子定型,以注入开水的搪瓷缸作熨斗,将它反复熨了好几遍,使之平滑、精致、美观。一双“毛窝窝”就这样做成了!

母亲让我试了试。当双脚塞进里面时,一股轻柔、温暖、舒适的感觉,沿着脚蔓延周身,仿佛小苇莺蜷在鸟妈妈编织的苇巢里。这一双“毛窝窝”,真叫人喜欢,舍不得脱下。

俗话说:“寒从足底生”。为了更好地保暖,母亲还特地准备了一具火钵,上覆一片松木板,让我穿着“毛窝窝”踏在上面,然后在脚面盖上一块毛毯。不知不觉,热气从钵里袅袅而起,透过厚厚的靴底,不断熨帖脚心,通过血液循环,慢慢将热量弥漫周身,直达每一个毛孔,令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暖烘烘的空气里,弥漫着芦花的清香,仿佛置身于芦花丛负暄。

那年秋天,我离开家去县城读书。没想到刚过一个月,母亲就做了一双新的“毛窝窝”,步行数十里,亲自送到了学校。再到后来,我读完书,参加了工作,离故乡愈来愈遥远,回家的次数也就愈来愈少。可是每一年深秋,我还是会收到母亲从老家寄来的“毛窝窝”,那份来自远方的关怀,让我心中暖流涌动,仿佛母亲就在身边。

流年里,“毛窝窝”的尺码由小变大,最后定格在青年,从此未变!

那一年深秋,我因想念母亲,抽空回家看看。当抵达老家渡口,远远望见不远处的芦苇丛里,隐隐约约飘动着一方红格子头巾,感觉似曾相识。当走近一瞧,原来是母亲在割芦苇。没想到,好些年没见,母亲的头发已由青丝转为霜发,仿若眼前的芦花般似雪如絮,随风起浮。再看她的身子,明显佝偻了,仿佛一株弯腰喝水的芦苇。

母亲告诉我,村里不少人外出打工了,芦苇荒在河滩,无人打理了。没有芦花可薅,她只好亲自来割。那一刻,我眼窝一酸,眼泪扑簌簌落了下来。朦胧中,我仰望着眼前熟悉的芦花,数十年的光阴仿佛电影镜头,历历在目……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本文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第1405期第8版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订阅报刊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