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奏响优化政采营商环境“最强音”
本报讯 记者袁瑞娟 通讯员邱华锦报道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财政局紧扣目标谋落实、瞄准堵点求突破、把握时势抓创新,采取上下联动,同向发力,奏响优化政采营商环境“最强音”。
在建立政策制度新体系方面,贺州市财政局学习外地先进的经验做法。注重抓好学习交流成果转化,构建起“1+4+N”的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政策体系。“1”是制定《贺州市财政局优化营商环境攻坚行动方案》一份统领性文件;“4”是分别针对采购人、供应商、代理机构、评审专家等4类政府采购当事人逐步完善管理制度;“N”是指创新推动实施N项政采工作出成效,如在市本级、平桂区成功推行跨省远程异地评标项目,成功签订首个在线电子采购合同,在全市所有县区全覆盖实现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的预算关联,并已完成首笔线上支付试点项目。此外,还在全市建立政府采购专员制度,在全市首推采购人“信用承诺+零容忍制度”等多项政策制度。
在探索“数字赋能”新模式方面,贺州市财政局采取多项措施,一是从“线下”到“线上”,贺州市率先于2022年底实现框架协议采购全流程电子化,开创了全流程电子化框架协议采购的先例,目前该市已完成车辆维修、会议场所等14个框架协议电子化采购项目。二是从“无痕”到“留痕”,推进社会代理机构可视化场地建设,推行社会代理机构、业主代表、评审专家评标室的物理隔离,实现社会代理机构监督管理数据的智能存档,后台监督有据可查。三是从“本地”到“异地”,不断拓展远程异地评标的“边界”,全市常态化实现远程异地评审项目480个,从跨地市到跨省份,完成了首个跨省的政府采购远程异地评标主场项目。四是从“源头”到“末梢”。贺州市率先打通从采购预算到国库支付的管理通道,实现了政府采购项目的全闭环管理。五是从“现金”到“保函”,贺州市推行电子保函助企“轻装上阵”,降低企业交易性成本,今年全市已成功实施电子保函19笔。
在优化政采发展“软环境”方面,贺州市巧用“加减乘除”法。在惠企政策上做“加法”,提高中小企业的预留份额比例,充分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2023年贺州市中小微企业合同金额授予比例达95.2%,今年的授予比例目前已达93.4%。在监管流程上做“减法”。首推零成本投标,鼓励推行电子保函,不收取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等。推行供应商资格信用承诺制,以一纸承诺函代替6个方面证明文件。在工作创新上做“乘法”。开展线上“政采贷”,与多家银行签订“政采贷”合作协议。2023年以来全市已累计向中小微企业发放“政采贷”贷款金额达2200多万元。在涉企问题上做“除法”。结合“12345热线”开通政府采购处理专线,积极听取市场主体意见建议,建立政企常态化沟通机制。
在筑牢政采发展“硬保障”方面,贺州市抓好“廉洁采购”。率先在市本级引入法律专业团队处理政府采购投诉案件,构建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政府采购监管模式,指导县区参照市本级做法,处理好政府采购处理投诉案件。同时,进一步扩大网上办理和电子化交易的覆盖面,推进“智慧交易”,目前贺州市在广西政府采购云平台实现政府采购“不见面”办理,及时发布意向公告、中标公告、企业不良行为和违法失信等五大类近20项信息,有效堵塞了围标串标漏洞。此外,贺州市还强化财政、审计、纪委等多部门联动,同向发力,开展联合执法、办案,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实现互联互通。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