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2024年08月09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02179b424eaa4cb4954e84540515ae58

这里好戏“政”当时


<< 中国政府采购报 >> ( 2024年08月09日 第2版 )

新闻第一站

这里好戏“政”当时

——浙江省德清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开展“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活动掠影

■ 本报记者 张炎

是时伏天,天热如汤。下午5点半,暑气未消,在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镇仙潭村文化礼堂内人影绰绰、乐声悠扬,时不时传来几声开嗓的“咿呀”声。

推门而入,只见台上工作人员正忙着调试设备,台下坐满了前来等候看演出的村民,演员们边妆造边开嗓,好不热闹。

党支部书记沈蒋荣告诉记者,1个小时后,一场越剧将在这里开演。

“这场戏是《三看御妹》,讲的是明朝将军刘天化之女刘金定因为平定倭寇,救父有功,被皇帝封为御妹娘娘……”村民郎奶奶是老戏迷了,讲起剧情头头是道,92岁的她听说村里又来戏班子了,早早就在此等候了,“早些年要走很远的路到城里去看,现在在村里就能看到了。”

足不出村就能看戏,这得益于德清县近些年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举办的文化惠民活动。

为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德清县每年用于支持文化惠民活动的财政资金超100万元。“越剧发源于浙江,是浙江传统戏曲表演形式,百姓喜闻乐见,德清人有喜欢看戏的传统。为了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近些年,德清采用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形式,为每个村送去一台台文化戏,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大餐,真正做到‘政府买单、群众看戏’。”德清县财政局副局长嵇月红表示。

今年3月,德清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发布通知,计划在4月至11月期间,在全县开展“送文化下乡”“文化走亲”活动共计503场。开展“送文化下乡”惠民演出302场,其中“送戏下乡”242场。

“在‘送戏下乡’过程中,我们根据各个村上报的时间要求,进行统筹合理安排,由村民们自己点戏,看什么由他们决定。”德清县文广旅体局艺术与公共服务科副科长王晓亮说,“‘送戏下乡’的演出主体是入围2023—2025年度德清县文化惠民活动文艺团队评定的团队,他们都是德清县的民间演出团体,因为爱好聚集到了一起。”

非“科班”干得不比“科班”逊色。“剧团在演出之余还坚持排练,力求做到精益求精,不论是在新建的专门舞台上,还是在搭建在野外的临时舞台上,无论酷暑烈日还是雨雪风霜,全体演职人员都坚持按照任务要求用最好的灯光、布景、服装和演员,给观众带去高质量、高水平的演出。”演出开始前,记者在现场见到了正在妆造的杨会英,作为清溪越剧团的团长,她从1995年剧团成立之初就带领团队“南征北战”了,那时剧团大多是在庙里或露天场地演出。杨会英告诉记者,清溪越剧团接下来在隔壁四合村还有1场演出,“最多时1个月有十几场演出,一年要演50多场,‘送戏下乡’活动为我们带来了稳定的演出来源。”

下午6点半,《三看御妹》准时开演,仙潭村文化礼堂内挤满了人,台上飘带拖曳,环佩叮咚,锣鼓琴弦皆有戏,演员们举手投足都是“招”,随着剧情的一步步推进,不时引起台下阵阵叫好。

演出间隙,记者在文化礼堂外遇到一位花白头发的阿姨搀扶着满头银发的老妪准备进入。阿姨姓徐,是仙潭村人,她告诉记者,老妪是她的婆婆,二人都很喜欢看越剧,此前村里也有剧团来演出,但是要买门票才能观看,现在“政府买单”把戏送到家门口了,真是说不出的高兴。

暮色四合,仙潭村陷入黑夜,路上行人三三两两,不时有村民朝着文化礼堂的方向走去。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本文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第1364期第2版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订阅报刊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