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文化】
暖暖青团情
■ 杨晓杰
清明时节,春风拂面,温暖宜人。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清香的青团和春茶,仿佛时光倒流,与故人重逢。制作青团是个“大工程”,需要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完成。
母亲坚信,唯有新鲜采摘的艾草,方能制作出滋味独特的青团。于是,在清明时节,母亲早早地起床,踏着朝露,走进田间地头,精心挑选那碧绿如玉、清香扑鼻的艾草。而父亲则驱车前往小镇上,选购上好的糯米粉。我和爷爷奶奶则在家里忙碌着清洗粽叶,同时准备青团的馅料,有春笋、豆沙、瘦肉等。
全家人沉浸在一片繁忙的氛围中,当所有的准备工作都井然有序地完成后,我们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开始了制作青团的过程。此刻,奶奶成为了舞台的中心,她以熟练的手法将面团用艾草汁染成青翠的色泽,然后开始细致地揉捏。
当面团被奶奶揉得恰到好处时,一家人就可以齐上阵了。我模仿着奶奶的手法,一边搓揉着面团剂子,一边用心感受着它的变化。我小心翼翼地在中间掏出一个洞,填入香甜的馅料,然后再用手轻轻一捏,一个青团就在我的手中诞生了。最后,我轻轻地将它放在粽叶上,虽然我的青团没有奶奶做得那么完美和圆润,却也凝聚了我满满的心意。奶奶作为老一辈的文化人,在制作青团的同时,向我娓娓道来做青团的意义。她说,青团不仅是食物,更是文化的传承。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家家户户都要做青团,这是对祖先的缅怀。
青团做好后,爷爷和我负责生火烧煮。我们点燃了灶火,火焰在灶膛里跳跃着,炊烟袅袅升起,仿佛诉说着家的温馨与宁静。随着火候逐渐加大,青团散发出的清香渐渐弥漫开来,充满了整个屋子。
青团出锅后,奶奶让我给村里的亲戚们送去一些,这是她一直教导我的分享精神。随后,我们一家人再次围坐在一起,共同品味这美味的传统佳肴。无论是甜而不腻的豆沙馅,还是鲜美可口的春笋瘦肉馅,都让我难以忘怀,尤其是那淡淡的艾草香,更是让我陶醉其中。
清明时节,一家人其乐融融聚在一起做青团,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更是一次亲情的交融和团聚。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