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
我的中秋
■ 王国弘
年年月月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刚过去的中秋节,对我来说有点不同以往。家人团聚、开怀畅饮、吟诗赏月、彻夜畅聊……每件事看上去平平常常,却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家人团聚的快乐。
我们家四世同堂,一家老小共计二十几口人,但由于种种原因,只有将近一半的人回家过中秋。“能回来的都回来了,实在回不来的心也回来了,十口人代表十全十美!”吃午饭时,老父亲甚是喜悦,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席间,家人们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已近八旬的老母亲忙前忙后,最后一个才坐到饭桌前。我给母亲倒上一小杯我带回家的“好酒”,让母亲品尝。工作30余年,由于不胜酒力,无论是应酬,还是同学、朋友小酌,我从不敢喝酒,唯独跟自己的家人在一起时,方才纵情开怀,斗胆喝上几杯,那酒中的畅快淋漓才得享受一番。
以前每年中秋节,父母都会张罗我们一起把配院几棵枣树的枣打一打,如今,老人年事已高,像打枣这样的“力气活”也只能由我和弟弟一起张罗了。吃过午饭,我和弟弟张罗着打枣,我们找来母亲平时积攒下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单子、毡子,把它们尽可能严实地拼接起来,拼好后,整个地面像铺了一层“地毯”似的。
父亲给我们哥俩找来了他以前用着最顺手的两根大木头棍,父亲开玩笑地说:“这两根棍子是打枣专用,可是你老爷爷传下来的‘传家宝’!”我和弟弟拿着棍子开始打枣,弟弟小我几岁,身手比我灵活许多,打枣的主力非他莫属。随着饱满红润的枣子落在地上、砸在头上,我又找回了童年打枣的乐趣。一阵功夫,我和弟弟就打了一箩筐,母亲看着满满一箩筐的红枣,高兴地直说:“比去年打得多!比去年打得多!”
临近傍晚,最少不了的环节便是吟诗赏月了。我和五周岁的小孙子在不太大的院落里摆上小饭桌,桌上放好月饼、橘子等水果,我们爷俩边吟诗边赏月,好不惬意。我刚说完“明月几时有”,小孙子便接上“把酒问青天”,我说“人有悲欢离合”,小孙子便答上“月有阴晴圆缺”……我说完“但愿人长久”,小孙子便大声地应上“千里共婵娟”。你一言,我一语,孙儿绕膝,乐在其中。
天色渐晚,寒意来袭,我们撤了小饭桌,来到不太宽敞的里屋,坐到温暖的炕头上,与父亲、母亲还有弟弟开始了直至深夜的畅聊。屈指算来,因为疫情,我已连续三个年头没有回家过年了,每次回老家都是来去匆匆,从未在家过夜。今年中秋,在老家与老人促膝聊天,我又重新找回了多年前在家过年的感觉。
(作者单位:河北省衡水市财政局)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